支遁庵


明·高启

闲登待月岭,远叩栖云关。

石室闭千载,高僧犹未还。

残灯黄叶下,古迹青苔间。

不见跏趺影,鹤鸣空此山。

这首禅诗揭示了一切即一,万物复归寂灭的佛学真谛。

从诗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首绝妙好诗。“待月岭”、“栖云关”极写寺庵之高洁,“闲”、“远”又衬其不落凡尘俗世,廓大的空间感与“千载”二字所透出的永恒的时间感交织成一幅带有哲理意味的画,残灯古座犹在,跏趺高僧未归,只有空谷传来孤鹤的哀鸣,衬托着一方冷清寂寞的世界。描写的正是诗人访僧未遇,心中怅然若失的心境。

但是,作为禅诗,作品又透出了深刻的佛理。作品正是紧扣“空”字来展开的。诗人在体味到古座虚空,残灯寂寞之后,一声鹤鸣,使他心中偶有所悟,郁郁青松,幽幽山谷,传来声声鹤鸣,但鹤声过去,山谷仍旧空空,鸟飞无迹,不留鉴蹄。放眼望去,自然界中,孤鸟的飞来飞去,鹤鸣的忽起忽落,僧俗的去去留留,以至明月的升升落落,黄叶、青苔的枯枯荣荣,万物生生灭灭,一切轮回不尽,只有寂寞长存,一切都在“一”的境界中化为永恒。惟其了悟此佛性,方可进入佛境,做到百物不思,任运随物,对境寂然,心念无起无灭,做到不喜不忧,安于寂寞。

这首禅诗的意境,颇似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万物在妄境中生生灭灭,生灭相续,即生即灭,即灭即生,统统这一切,无不带上空的印记,“空”便是永恒的佛性,所以说“四大皆空”,一切都归于造化的永恒的寂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