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宗泐
竹外茅斋橡下亭,半池荷叶半池菱。
匡床曲几坐终日,万叠青山一老僧。
佛教僧徒是喜爱山林修道的,因而咏唱修道僧人深山隐居的诗歌,是诗僧与一般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历代诗歌中此类作品不在少数。但是若论起这类诗歌内容的博大,形象的鲜明及开掘的深切,明代高僧宗泐的这首《偶作》,要算其中较出色的篇章了。
首二句写居处的斋亭及四围的环境。“茅斋”,即用茅草盖成的房舍,供居住与坐禅之用。“橡”,就是栎树,因其果实叫橡子,因而亦有称栎树为橡树者。“竹外茅舍橡下亭”,这里的“斋”、“亭”代指隐居僧人的房舍亭台等等。这些房舍亭台,四围布满了苍翠欲滴的竹丛,树干挺拔而枝柯扶疏的栎林,以及长满荷花和菱角的池塘。而此类居处及其环境,是描写隐居者笔下常常可以见到的,因而也是较一般的。
“匡床曲几坐终日,万叠青山一老僧。”写隐居的老僧及四远的群山。“匡床”,方正安适的床,这里指禅榻。“曲几”,设在匡床旁边的弯曲小桌。“匡床曲几坐终日”,虽写的是僧人坐禅,但也只是平平之语。第四句“万叠青山一老僧”,千呼万唤,描写的主人公到了这最后时刻,方始显露面目。于此同时,随着“万叠青山”四字的推出,仿佛一下子唤起了千钧之力,将上面三句的泛泛介绍,骤然托起,放入群山重叠,万峰攒簇的广大背景中。这时诗的整个意境才算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博大境界,这境界有远近,有巨细,有山有水,有景物更有人物。而且虽然意境博大广阔,却又显得层次井然,中心突出,主次分明。这里的老僧其四方有万叠青山,连绵起伏,纵横环峙;其居处四围有青竹茂栎,含翠吐凉,有池荷迎风,菱芨散香。就在这样幽深雅静的环境中,一位老僧于安舒的方榻之上,凭依曲几,终日参禅打坐,其禅功多少载,其悟道几重深,诗人无言,却又尽在言中。而正是这种无言之言,即借诗的意境而尽情言之,增加了这首诗的深度和厚度,也因此使得这首诗凭添了无限的感人力量。
从此诗笔力的深沉与稳健方面来看,决不是宗泐年轻时的作品,很可能作于宗泐的晚年。宗泐少年时,经典寓目成诵,受戒后云游四方,历主名刹。后又受明太祖朱元璋之命,赴西域求法,前后长达十三年之久。所以宗泐不仅道行深厚,且所历山川,殆不可尽数。而这些因素汇合融聚起来,一齐成为其作品的内在含蕴。明清人赞其诗文笔力不下皎然、齐己、贯休等著名诗僧,是颇有见地的。这里我们所介绍的这首《偶作》,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