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林鸿
道山老禅七十余,闭门不出祇园居。
心将明月同清净,迹比闲云能卷舒。
萧散浮云闲更闲,因风也或到人间。
晴教海上千峰出,暝与天边一鹤还。
归云寂寂山房暝,明月苍苍僧入定。
禅心无着云无踪,一尘不染诸缘空。
山中有僧人不闻,世上流俗徒纷纷。
愿为松下小童子,闲与高僧扫白云。
这也是一首咏禅室的诗。“山房”,即山中的居室,这里指广上人在山中建的禅房。全诗十六句,四句一层,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点人点房。“道山老禅七十余”,“老禅”,年老的禅僧,即广上人。“七十余”,说明广上人年岁已高,道行已深。“闭门不出祇园居”,“祇园”,即祇树给孤独园的略称,为释迦牟尼去舍卫国讲法时与僧众停居之处,这里借以指广上人的归云山房。“闭门不出”指广上人深入简出,修习佛法。由于广上人修道有恒,因而达到了心绝尘缘,明净如月的境界。所以“心将明月同清净”,是对广上人修道有得的高度赞美。“迹比闲云能舒卷”,指广上人有时亦出山来到人世间。这便为下一层广上人去尘世间的举动留下了余地。
“萧散浮云”四句为第二层,写广上人偶到人间。“萧散浮云闲更闲”,是以浮云比喻广上人在山中修道生活的闲散无事,不受尘世干扰。然而,这只是广上人生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广上人有时也因事去到尘世间,即“也或到人间”,不过只是偶尔几次罢了。“晴教海上千峰出”,是说早晨出山时还可看到海上千峰攒簇,峥嵘突兀的奇特景象。而到了晚上,广上人便飘然归山,好似天边仙鹤归巢一般。
“归云寂寂”四句为第三层,写广上人禅心清净。“归云寂寂山房暝,明月苍苍僧入定”,“暝”,这里指夜色,故下句曰“明月苍苍”。此二句写广上人月夜坐禅。“禅心无着云无踪,一尘不染诸缘空”,写广上人坐禅达到的境界。“云无踪”,是以云的飘游不定,喻广上人内心无滞留,无系缚。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唐肃宗曾问惠忠国师在曹溪得何法,惠忠曰:“陛下见空中一片云么?”肃宗曰:“见”。惠忠曰:“钉钉着,悬挂着?”这则禅林掌故中惠忠以云喻心,以云的飘游不拘,既不可能钉着,又不可能挂着,喻得道者心不被尘累系缚的情形,恰切而又生动。因此“禅心无着亦无踪”,说的就是广上人禅心所达到的无滞留、无系缚的境界。而心无执著系缚,也即是“一尘不染诸缘空”,尘世的一切在心中没有丝毫的痕迹和影响。
结尾四句为第四层,表示对广上人衷心敬慕。“山中有僧人不闻,世上流俗徒纷纷。”二句说明广上人超脱尘俗,处身归云山房,坐禅习定,深入简出,尘世一切与心无染,因而尽管流俗纷纷攘攘,争名于朝,于利于市,但这与广上人又有什么联系呢?广上人这种断绝世缘,悠然自得,清净恬淡的生活,使得诗人非常羡慕,以致于甘心情愿给广上人当一名小小的童子,闲暇无事时,替师父扫扫山房前面飘游来去的白云。诗人所透出的羡慕之情,可谓充溢纸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