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山居(其三)


明·慧秀

日出苍烟尽,千山入望新。

风梳临水树,云逆过桥人。

花竹殊无恙,茅茨未有邻。

颓然自终古,不是学逃秦。

俗言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为什么?所谓名山,当然景色优美,环境宜人。而僧徒所以特别喜爱名山胜水,倒不是纯粹为了风景的优美,而是为了便于修炼佛法。

我们知道佛教徒追求的终极是常、乐、我、静的涅槃境界,即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境界。为了体认这种境界,修成真果,佛教僧徒对于原本千姿百态的自然山水,单单喜爱那种幽清静寂的环境。据佛经所说,释迦牟尼便是在寂静的山林中修得佛道的。而释迦牟尼多次在佛经中教诲徒众应修法于山林中,也是出于修道的缘由。佛教的这一思想,基本上被我国僧徒所接受。柳宗元在《送僧浩初序》中说:“凡为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柳宗元的话可以说真实地道出了我国僧徒所以特别嗜好山水的原因。禅诗中所以出现那么多歌唱山水的诗歌,其原因也在于此。慧秀这首山水诗,便是其中一篇出色之作。

“日出苍烟尽,千山入望新。”概括描绘仙岩之景。旭日东升,晨烟敛尽,千山在目,弥望皆新。“千山入望新”,“新”字不但写出清晨红日初照群山的特点,更透出诗人由衷地爱悦之情,为下文工笔细描仙岩一带景物作了心理上的准备。

“风梳临水树,云逆过桥人。花竹殊无恙,茅茨未有邻。”具体描绘仙岩之景。佳树临水,其秀茂可知。晨风吹拂,翠枝摇风。水上小桥似虹,人行桥上,云飘空中,人前行而云后移,其情趣自生。花竹无恙,其绚烂多彩,青翠欲滴可以想见。而置身于如此优美的环境中,茅屋数椽,风光独占,没有聚邻而居的烦扰和嘈杂。诗人工致的画笔所展示的意境,显得多么的清静和幽寂。

“颓然自终古,不是学逃秦。”写仙岩山居的感触。“颓然”,疏放不拘的意思。“终古”,即久远或古来的意思。“逃秦”,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避秦世之乱而逃隐于山林,这里指避世山居。诗人说居住仙岩,疏放不拘,悠然自得,虽存古来之风概,却不是有意避世而居。“不是学逃秦”,那么为了什么呢?诗中虽无明言,而弦外之音就是为了佛法的修炼有成,才如此欣然乐居于仙岩的。

慧秀此诗与柳宗元的话一样,共同证明了我国佛教僧众是恪守释迦圣训,乐于清静幽寂的山林之所的,进而也就是说,他们对于佛法的修习是自乐其乐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