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广莫
潭上秋光白露繁,月明僧静敞前轩。
西风不解空人意,吹送猿声到筚门。
古来以《月夜》为题的诗歌,为数不少,其著名者如杜甫的《月夜》,表达的是一位奉儒守官者对家庭的怀念,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而广莫这首诗,虽然也以《月夜》为题,表达的却是诸法皆空的思想。
“潭上秋光白露繁,月明僧静敞前轩。”此两句写景,为后二首阐发佛理准备下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明月之夜,僧静无事,闲暇之中敞开居处前面的轩窗,欣赏月光下的明净秋景。这时只见潭上秋月皎洁,光华团团,草木上浓重的露珠在月光下晶亮闪烁,光点纷繁。真可谓“露似珍珠”,缤纷悦目。这里诗人描绘的虽然只是窗前月夜白露纷繁的景象,但在读者所领悟的艺术境界里,却是整个美丽秋夜所具有的一切。
“西风不解空人意,吹送猿声到筚门。”此两句阐发佛理。“筚门”,即柴门,借以形容轩门的简陋。这两句诗所摄入的“西风”与“猿声”两种景物,是首二句描绘景物的补充。在上述那样的美丽的夜晚,阵阵西风拂面而来,猿声被送到闲静敞开的轩窗之前。这里流利的造语所展现的景物,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自然会引起一种美感了。但是在“空人”,即修得佛道的人看来,那就是别有意蕴了。佛教视万物为空,其中当然包括猿声在内也同样是虚空不实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猿声在佛家的真谛面前,当然也是虚空不实的。可见诗中所展现的轩前潭上,月白风清,白露团团,清猿声声的秋夜景物,乃是一个体现着佛理妙谛的美妙境界。诗人能在一般世俗人看来极为美丽的景境中,揭示出佛家万法皆空的真谛,真可以说得上是“眼前万物皆法音,世上无处不道场”。思想观念的不同所带来的创作上的这种巨大差异,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