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


明·文湛

千岩寂寂磬一声,禅榻高僧定初出。

不知疏雨过中峰,飘落山花满庭湿。

文湛为著名禅僧。这首诗虽题为《山居》,但却意在表现高僧禅定时的精神境界,也可说是作者自己的体验。

“禅”,梵语叫“禅那”,简称为“禅”;旧译作思维修,新译作静虑。“定”,梵语叫“三昧”,译作“定”或“正定”。“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见《佛学大辞典》)可见“禅”与“定”是不相同的。但是,由于“禅”和“定”皆为佛教僧徒的修心之法,而且“禅”之静虑,其中也有寂静定止之意,故得合而称为“禅定”。佛经中对禅定内容的分辨极为繁杂。到了我国的禅宗,解释得就简明多了。《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若得入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由此可见,修习禅定是关系到能否自见本性,成就佛道的大问题,因而自古以来便受到佛门的高度重视,且留传下来了不少有关高僧禅定的佳话。这首诗所表现的高僧禅定的境界,同样是一个奇妙的境界。从诗中可以看出,那位高僧坐禅入定之前,天气还没有变化。待进入禅定境界之后,一阵疏雨在其所居处的“中峰”降落,乃致盛开的五颜六色的山花飘零坠落,整个庭院也被雨打得湿漉漉的。而这场风雨变幻,已经进入禅定境界的那位高僧并没有觉知。而当他出了禅定境界之后,风雨已经过去了,千岩万峰,依旧宁静无声,正在这时刚好传来了一声招集众僧聚会的钟磬之声。

这位高僧所达到的禅定境界,的确奇特。《楞严经》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与此诗相互参证。说是一位和尚在室内坐禅,“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眄而去。”后来这位和尚出定,顿觉心痛而不知其故。待弟子说明情况后,和尚才明白原来如此。于是嘱其弟子待自己再入定化水之后,取出水中瓦砾。弟子应允。和尚“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去,(和尚)出定,身质如初”。依这则故事所说,这位和尚初次入定化作清水之后,其弟子窥视窗子的举动,及投瓦砾激水而作声,和尚全然不知。可见这首诗中所表现的高僧进入禅定境界之后,完全不知山中发生的那场风雨变幻,也是可信的。

“禅定”主要是为了修心。而当人的精神高度集中,达到一种凝聚不分境界的时候,也的确可以一时与外部世界隔绝。这种情形,生活中似不乏其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