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怀让
闻钟识寺遥,小径缘云入。
日暮下山归,秋衣不知湿。
此诗描写入山寻寺的情景。由入山到出山,写了全过程,从耳、目以及身体对富有特色的景物的感觉,表现了感知中的山寺的幽静、肃穆和空寂。
前两句写入山。由于是将入未入之时,所以先由远观写来。由钟声的隐隐悠悠传来,意识到山寺乃在远远的不可见处;由随云而入的山中小径,而知寺宇乃在高高的山顶之上。一耳一目,一声一色,一远一高,写出了感知到的远离尘俗喧嚣超拔世俗之上的山寺,山寺虽未见,而山寺之幽静、肃穆可知。后两句写归去。由于是归来,乃由近写感知到的山寺:在日暮时分下山,秋潮之气渐浓,在不知不觉中身上所着衣服已被浸湿。又由题目所示“竹隐寺”可知,此寺定然是深隐于青竹掩映之中,那么,作者的衣湿,也就不单是秋气之浸所湿,也是由于翠竹之浓郁。正如王维所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作者虽未写山寺之空翠,而山寺之空翠可知。山寺之静谧、肃穆、空寂既如此,而禅宗又以“空寂”为宗,由景知人,山寺中之禅师对佛道的参悟亦可知。
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以虚衬实的手法,写钟声,写云中小径、写衣湿,不写山寺而山寺毕见,不写寺人而寺人可见,乃不写之写,因而使诗“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显得空灵活脱,亦为以诗喻禅的佳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