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云诗二首


南朝·齐·吴均

飘飘上碧虚,霭霭隐青林。

氛氲如有意,萦郁岂无心。

白云苍梧来,过拂章华台。

逢河散复卷,经风合且开。

这是吴均的两首咏云诗。在写这两首诗时,吴均未必有什么深意,但在我们看来,这里边却包含着一定的哲理。正所谓,诗人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第一首先写云的有意。头两句先正面写其形容。有时它飘飘然从山中升起,飘浮到了一碧如洗的蓝天中;有时它郁郁浓浓从天而降,渐渐隐入青葱的树林中。霭霭,形容云彩浓重之意。飘飘写其轻灵疏淡、蔼蔼写其郁浓厚重。上句写其自下而上,下句写其自天而下,再加上碧空、青林这些鲜亮的背景,把云的姿态、意态写活了。

后两句则写云在空中舒卷变化的姿态,也写出了它内含的深意。氛氲,浓郁弥漫之意。萦郁,舒卷开合之意。云在空中时而弥漫开来,时而又卷萦在一块,这种种开合变化又好象是有意的。吴均这种写法本来是为了翻新出奇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云确实是无心的。他却采用了一种拟人的写法赋予云以生命,把它写得更活更有意趣了。但我们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云的氛氲变化中,难道不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吗?特别在佛教看来,人就要象天空中的白云一样,不受任何羁绊牵累,自由自在,来去无阻。从这个角度看,云的无心中不正包含着深深之意吗?

第二首写云的无心。在写法上,不同于上面的正面描写,一开头就连用二典。白云从苍梧山远远地飘来,苍梧山多白云,“白云愁色满苍梧”这是古人常用的典故。这从苍梧山飘来的白云,随风远征,转眼到了章华台的上空。“章华台”本亦用典,此处用来泛指北方的某一地点,从南方到北方,极写其征程之远。

后两句则写出了云的无心。在这漫漫的长路上,这白云不知跨越了多少的山山水水,经历了多少的开合变化。每经一条河流,它都要受到水流的影响,散散合合;每一阵风吹来,它都要舒舒卷卷,应物无心,一凭自然。

有意也好,无心也好,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表面上的形态是无意,但无意正是深意,无意即是大意。这正如后来南宗禅所提倡的那样,扫除我见,随缘而行,无法方合于无上正法,无我方可得真如自性。难怪前代的禅师语录中那么多处都以白云为喻。在这个形象中,正包含着佛教,特别是南宗禅人生观的根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