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拾得
般若酒泠泠,饮多人易醒。
余住天台山,凡愚那见形。
常游深谷洞,终不逐时情。
无思亦无虑,无辱也无荣。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依靠般若的力量摆脱时空羁绊,超然荣辱,淡泊烦嚣,空静无澜,往来自由的精神境界。
《坛经》释“般若”曰:“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佛教不像其它宗教纯靠信仰,它更注重智慧,强调慧解脱。这里所说的智慧主要指缘起性空理论。《大智度论》曰:“诸法性空但名字,因缘和合而有,如山河草木土地州郡城邑名之为国,巷里市陌处馆宫殿名之为都……离此因缘名字则无有法,令除山河土地因缘名字更无国名,除庐车道陌因缘名字更无都名。”也就是说,国者、都者、房者、屋者,均是众缘和合之产物,本无自性,亦无实体,不过是幻相和假名。一言以蔽之,世间万法、万物,皆“空”也。因此,般若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悟解诸法皆空、世界万有无非梦中幻相,进而不执著,不追求,使心常处空静,无尘无埃,无思无虑,解脱烦恼,达至无尚自由的精神领域。
拾得的这首诗,所宣扬的就是慧解脱论,所规划的就是佛门理想中的彼岸世界。
以智慧悟世事,仿佛饮吞清凉醇厚的酒,余味绵长,令人翻然了悟生活的真谛。我虽寄居山林,伴流水渡年轮,伍幽壑挨悲欢,常人只见我似飘渺孤鸿,落寞寂寥,却怎见我心如广宇,与天共高低,与地同深邃,无荣辱拴绊,无思虑纷扰,无优劣感喟,无黑白悲叹,徜佯月下竹间,任心域撷取美的呈现。
于其说作者在凝聚某种感悟给人类,勿宁说他将自己对生命,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展布出来,给那些挣扎在痛苦的生存中的世人一个诚挚的劝诱:生命所赋予你的快乐是巨大的,佛就在你心深处,剥开那层阴翳吧,看清这个世界。这正是佛祖希求撕裂自己的胸怀所发出的大慈大悲的昭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