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释子良史酒


唐·韦应物

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

应泻山瓢里,还寄此瓢来。

重寄

复寄此瓢去,定见空瓢来。

若不打瓢破,终当费酒材。

答释子良史送酒瓢

此瓢今已到,山瓢知已空。

且饮寒塘水,遥将回也同。

韦应物这三篇诗作,写的是相同的事情,内容联贯,禅理相通,因此,为了行文方便,在此归入一篇。

《寄释子良史酒》一诗开篇挑明,僧友病疾,为表友情,聊寄杯酒,对方以礼寄瓢而来。《重寄》写作者又将瓢酒寄去,且预想此瓢定会空来。因顿生奇念,若不将瓢打破,往复寄酒的烦琐就无法中止。《答释子良史送酒瓢》复写酒瓢又到,且知己空,终于视酒瓢若无瓢寒塘自饮,自由自在。

三篇诗作叙述的事情很明了,内容很简单,无非写作者以瓢寄酒于僧友,而对方又还瓢而来,如此反复,以表友情。但我们透过表层意义上的互寄瓢酒,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禅理,其实,作者与僧友往复寄酒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体悟一切虚空的参禅悟道的过程。《寄释子良史酒》点出寄酒一事,写其“有”,暗隐心中有无数俗尘杂事,无限妄念。《重寄》写作者初悟“空无”。“定见空瓢来”一句初露端倪,而“若不打瓢破,终当费酒材”两句则点出悟空的捷径。这里“瓢酒”已经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现有之物,而是一种从有归空的界限。“酒材”则喻指尘世的烦恼。只有丢开有无的意念冲破实有与虚空的界限,才能排除一切俗尘的杂念,归入空门,超然解脱。而《答释子良史送酒瓢》一诗则写作者体悟空无之后的解脱境界。一切皆空,自饮寒塘,不正是佛性的显发自我本身的复归吗?

按照禅宗的解释,“空”乃万物之本,出家人只有心神凝聚,荡开一切世间烦恼,超越一切的对立、矛盾,达到空荡荡、磊落落的“不二”心境,才能体悟自性的绝对清净,以实现佛教的自证圣的境界,也就是体悟了“空”的智慧。韦应物的这三篇诗作所启示的体悟禅理的过程也就像《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有一诗谒所云:“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心境广大,自由自在,无挂无碍超然解脱,不正是悟“空”之后的最好享受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