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积极用世的现实主义诗篇,表达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情怀。而这篇《宿赞公房》则一反常态,另辟蹊径,别有风姿,他通过京中大云寺主赞公身虽迁谪而心为之不动的描写,从中道出了了悟虚空真谛的禅精佛理,很值得玩味。
据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所引赵汸语曰:“杜公与房琯为布衣交,及房琯罢相,公上疏争之,亦几获罪,因此,龃龉流落。赞亦房相之客,时被谪秦州,公故与之款曲如此。”据此可知此诗当写于杜甫因房琯事而遭贬流寓秦州之时,而京中大云寺主也因房事迁到秦州。他乡遇故知,同病相怜,即景赋诗,便记下了这次僧房夜谈的情事。
作品首句从谪迁叙起。开篇设一问句,点出僧人赞公遭贬事,暗含怪疑体谅之情,在作者看来,谪迁之事本不应及方外之人,故云“何来此。”“秋风已飒然”点出时令,乃肃杀凄凉的晚秋之时,此时最易引起人的伤感之情与悲凉之意。首联两句,为下面描写赞公的不为外物心动垫了一笔。三四两句应首联具体描写晚秋僧房之景。作者选择菊、莲两种富有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着墨。菊荒雨后,莲倒霜前,此景可谓凄凉孤寂。这就为颈联的叹赏赞公起了衬托渲染的作用。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反衬笔法。五六两句以禅语称美赞公,刻划高僧面对孤清荒凉的晚秋之景表现出的淡然处之的心态。“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外在的凄凉之景、个人的谪贬之事,不会产生一丝的怨恨烦恼悲哀之念,恰如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漠然处之。对赞公这样的高僧来说,世间人事久已悟彻,视放逐犹幻影,身虽放逐,性本不违,当然不会因迁谪而动心了,何至离禅?结句言异地相逢,陇月团圆,打一禅语作结,照应题目“宿”字。
这篇诗作的前三联极富禅趣。在凡胎俗人眼中,身遭贬谪,处境凄凉,当会黯然神伤。然而对禅家佛人来说,一切万法,一切烦恼,都是主观的,因此都是空幻不实的,通过勤修苦练参禅悟道,体悟了这种万物皆空的般若,即可开悟解脱。最终达到没有执著,没有牵挂,没有悲欢,坦荡磊落,广大自在的心境。诗篇中僧人赞公不以自身的遭贬境遇的凄凉而悲伤。来之不拒,处之淡然,真可谓了悟了禅定般若之境,体悟了万物皆空的智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