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这首诗大约是杜甫在广德元年漂泊西南时所作。杜甫自上元二年入蜀,依严武等人为活计,严武卒后,蜀中大乱,杜甫携家逃往梓州,此诗或许即作于梓州。
钱笺杜诗引《寰宇记》载:梓州郪县西南二里有牛头山,山高一里,状如牛头,四望无碍。其楼阁烟花,为西南一方之胜。杜甫久经乱离,饱尝漂泊之苦,到此暂得安闲。闲暇之余,仍难改诗人寻幽探胜、登临抒怀的雅兴,牛头寺的山林美景使他陶醉,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抚慰。处此氛围中,竟也飘然有几分出世之念了。
诗的前半首是写望中山林寺观的景色。“牛头”两句写登山途中所见。在山间举目长望,青松翠柏、苍茫雾霭之中,巍峨壮丽的牛头寺隐约可见;云梯般高危的阶磴在秀丽的山间曲折萦绕,通向顶峰和山寺。鹤林,实际上指的就是山间的松柏林木,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山间涅槃之时,双树合而为一,一时开花,垂覆其上,树色惨然变白,如同白鹤,所以叫鹤林。从这里看来,杜甫不仅谙熟世典,对内典也有颇深造诣,故能随手拈来,纵横无不如意。山中的寺观和一般的亭台楼阁决不相同,用“鹤林”字面,就在幽深秀丽的山间景色中平添一种虚空玄秘的气氛。黄山谷说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确有一定道理。
“春色”两句,则是到达顶峰后看到的山寺景色。上句写白日所见,在明媚的阳光下,山寺边松柏苍苍,鲜花烂漫,和蓝天白云隐映下的秀丽山峰溶为一体,整个牛头山春色如醉。“浮”字锻炼工稳,将荡漾的春意摹写如生。下句则转写夜景。到了晚上,星汉灿烂,从寺殿旁望去,明亮的天河像是静静地卧在殿堂的后顶上。两句诗一俯一仰、一昼一夜,不仅写出了山寺景色之美,山寺的高峻雄伟也同时可见,颇有一举两得之妙。
后半首则自外至内,描写寺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和自己的体悟。“传灯”两句,承颔联的一昼一夜来。无论白天黑夜,都有高僧开席说法,启迪众生,也时有虔诚奉佛的信徒于此布施。这里的“灯”可以理解为佛殿中的长明灯,也可理解为佛法。佛教认为:佛法可以破除人们的愚妄执迷,如明灯可以破暗,故常以灯喻法,如六祖慧能以下的高僧的言行就被编入多种的《灯录》里。传法无昼夜,则法席之盛可以想知;布施以黄金,则民众之精诚亦可见一斑。如此看来,牛头寺之所以闻名,不仅是因为它乃一方胜景所在,也由于它是一方的佛教中心。
处此浓重的宗教氛围中,回想起平生的种种萧瑟,连一向把儒学作为自己人生指南的杜甫,此时此刻也不免泛起人生虚无的念头了。于是,尾联水到渠成。自己一生以诗为事业,而诗究竟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再不要狂歌度日了,再不要诗酒放浪了,浮生若梦,一切的思虑、忧劳都是枉然。还是让自己的心灵彻底解脱吧,万事不著于心,则此心永得安宁。两句诗一反一正,道出了杜甫此时思想上的转变。
当然,这种出世的念头只不过是此时此地的一闪念,杜甫的晚年仍在为社稷黎民不断地忧思焦虑。万事不关于心,对他只能是说说而已,那忠厚朴实的本性是永远改变不了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