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苔


唐·钱起

净与溪色连,幽宜松露滴。

谁知古石上,不染世人迹。

这是一首描写幽静凄清,远离尘宇的禅趣诗。

诗人一开笔便写“净”和“幽”。“净”指心灵的澄净;“幽”指意兴的清幽。又分别用“溪色”和“松露”加以烘托和渲染,那清幽绝俗的诗人志趣便同溪水一样潺潺流出。诗人也正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溪水、松露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合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构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物相。因此,诗人在物与我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的“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语,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诗人开篇写溪水,何尝不是在创造一种“潭影空人心”的效果呢?也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佛教中的这样一个典故: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隐藏着一条毒龙,屡屡害人。佛门高僧用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命它离潭而去,永不伤人。人们的这种想象正可以弥补诗人所未道。诗人正是借此赞美了佛法的无边和高深,感情也得到了升发和启悟。佛法可以制毒龙,也可以消除世人心中的一切欲念。从而表现了诗人对这种与世隔绝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句中的“连”、“宜”二字也是我们打开诗人心扉的窗户,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两句诗合在一起,妙谛天成,境界顿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它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而不在貌,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给人以“清幽绝俗”(施补华《岘傭说诗》)的感受。

诗的后两句则更加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的高洁与不凡,渲染出一种一尘不染的清净境界。“谁知古石上,不染世人迹”,一是说,这古石经过长时间的磨损,应是十分光滑,可这里却长满了青苔,足见此处是日晒不到、风打不着、雨淋不住,青苔在其上安然处之,无忧无虑,不受外界的任何搅扰,甚至连空气也流不进;二是说这里没有世人的足迹,无人至此,好象就根本无人知道这个地方;再者是说这里清净无埃,一尘不染,对外人也好似有着一种排他性,无人能够至此。总之,这里是一片僻静、幽清、洁净之地。就象六祖慧能得法偈所云:“菩提本无树,心非明镜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那种“朝朝勤拂拭”的举动和“莫使染尘埃”的良好用心都成为多余的了。寥寥四句二十字,一种凄清的气氛、幽静的环境,远离尘寰、出世绝俗的情怀,尽在其中。这种对外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任山青水绿,便是佛门坐禅修行所要获得的“真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