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三藏上人


唐·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

诗中塑造了一个名叫三藏的禅僧的形象,寄托着诗作者的精神追求。诗境开阔,语言平实,结构机巧,意味悠长。“上人”,佛教谓上德之人,在唐代,多用作僧人的尊称。“上界”,指佛教中的天界。“北风吹雪”二句,先写寻僧的路途之难,诗人的追寻之诚。朔风凛冽,飞雪漫漫,恰如一派萧萧暮色,圣洁而神秘。这样一种“路”的意象,就不再是一条世俗之路,而具有了象征的意义。追寻者既是“寻僧”,更是“问法”,对遥远而不可企及的“上界”的向往,就是对禅学真谛的执著探寻。在创造出这样一种苍凉萧穆的氛围之后,诗境忽然一转,仿佛柳暗花明,僧人出现了,手持竹杖,临水而立,“水”的意象与“风”、“雪”暮色恰成对照,轻盈而自在,并由此引出全诗最素朴又最有韵味的结句:“逢君不语指芭蕉。”那位高僧竟对来访者执著的追寻无动于衷,不加赞否,甚至不置一词,却将手杖指向生于水边的芭蕉叶。这句指东说西的哑谜可以视作“诗眼”。

诗的主旨是写对禅学的一种了悟:禅心即是平常心。公元八世纪中叶,正是诗作者生活的年代里,六祖慧能的二传弟子马祖道一创立了“洪州禅”派,发展了慧能“即心即佛”的“顿悟”学说。该派的基本特点是:“触类是道而任心。”认为人的生心起念,一举一动,都是佛性的表现,并吸取了老庄的自然主义哲学观,借用民族传统中“道”的概念来解说佛性、真如的本质。马祖道一说:“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道不用修,但莫污染。”(《景德传灯录》卷28)他将修行的执著视为“污染”,认为成佛之道不是靠苦炼修习,而是靠根植于日常生活中的佛性的自然流露,常以俗语村言传递佛法,有不可把捉之意趣,只须放下寻常心,方可意会,悟得佛性真如。这是禅宗在中国走向平民化、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这首小诗,正是深得此旨。

诗人武元衡,曾官至宰相。《唐才子传》中载:“达宦而诗工者唯元衡。”仕途艰辛之余,以诗自娱,向往“平常心”,读此诗,解此味,便也可以揣摸禅宗在封建统治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