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院听琴


唐·杨巨源

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

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

这是一首诗境清冷,韵味隽永的禅诗。诗题一作“宿藏公院听齐孝若弹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投宿他乡,忽听琴声悠扬。古刹僧人清静之界,有如此绝妙的音乐,不禁引发了诗情。

“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诗的前二句抒写了身居僧院的感受。起句便点明所写的是禅思。居僧院必有禅思,这禅思是通过琴声引发的,“何妨”二字,表达了“不经意”的感觉,不见僧人又有何妨,但闻琴声便知禅思。“真僧”,高僧也,在佛教中,“真”字的使用,代表着很高的评价,而用在这里,却又给诗人的“听时心”,平添了几分禅意。

“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末二句正面写出了琴声的韵味与禅思。琴声传出的是离怨之曲,在秋天的空堂里,在夜晚,意象极清冷。接下来的“苍梧”、“湘水”两个意象,与“离声怨调”相呼应,引出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古时舜南行死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闻说殉情,投湘水自尽,化为湘水女神,又称“湘灵”。在诗人听来,僧院的琴声犹如湘灵鼓瑟,既冷且凄,如梦如云。假若由离怨之音仅仅是联想到爱情悲剧,这于僧人、于禅思,似乎差之甚远。然重要的不是典故本身,重要的是表现典故的方式,是诗的境界与韵味。读此诗令人想起唐人钱起在《省试湘灵鼓瑟》一诗中的名句:“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与钱诗相比,此诗着意写清冷之境,最终收笔在苍梧之“云”与湘水之“深”,“云”与“深”都有“虚空”的特点,不同于数峰耸立之历历在目,再与前句的“听时心”相呼应,诗的意象就寓意深远,经由舜帝与湘灵的典故,进入了一个超然的高远的境界。这个境界便是“禅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