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稹
僧临大道阅浮生,来往憧憧利与名。
二十八年何限客,不曾闲见一人行。
这也是一首题壁诗。“兰若”,就是寺院。此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巧妙地以僧人的眼光,来揭示一般世人的唯利是图,奔走追逐,他们根本不同于佛门僧徒的清心寡欲,万念皆空。这种特殊的审视角度,在一般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中尤为使人觉得新奇。
“僧临大道阅浮生,来往憧憧利与名。”“浮生”,这里指人生。“憧憧”,往来不定的样子。这首诗落笔逗出“僧临大道阅浮生”一句,说明此诗乃以僧人眼睛的独特视角,来观照尘世上的众生,这种新颖的角度,当然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我们知道,佛家视人世为苦海,把人生归结为苦空。法空、我空,万缘皆空,名利、金钱、权位在佛教僧徒看来当然也是空的。正因为佛教僧徒看破了红尘,因而遁入空门,万念俱寂,清心寡欲,一心修证佛道,追求涅槃永恒的境界。而一般世俗中人,由于看不到尘世的一切皆归于空无这一点,所以唯名利是图,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往来奔逐,一刻不息,这就是诗人所谓的“来往憧憧利与名。”这里“来往憧憧利与名”一句,仿佛一个特写镜头,把尘世之上一般世俗之人纷纷追逐名利的情形,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然而诗人运笔至此还觉不够,因为这只是从横的即空间的角度写上了一笔,那么,从时间方面看又怎样呢?
“二十八年何限客,不曾闲见一人行。”这两句诗从纵的,即从时间方面转进一笔,展示出在二十八年的漫长岁月中,面“临大道阅浮生”的僧人,见到过“来往憧憧”的世人不计其数,然而却不曾看见过一个闲人由寺院前走过,换言之僧人在二十八年间所见的一切行人,尽都是些为名为利之徒。全诗至此,便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以惊人的高度概括的笔力,揭示出一般世俗之人司空见惯,却从来不曾明明白白认识到的一个社会现实。唯其如此,所以使读者瞩目惊心,耳目豁然。这就是高度概括的诗句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启示人们,一般的社会问题若能敏锐地从佛教的角度加以表现,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