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稹
终须修到无修处,闻尽声闻始不闻。
莫著妄心销彼我,我心无我亦无君。
这是一首唱和诗,表现了诗人对修悟佛道的见解。知退,即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
“终须修到无修处,闻尽声闻始无闻”,此二句是说修道贵在有所成就。“无修处”,“无修”,为无修无证的略语。“无修无证”,即达到了“离修证情念”的境界,佛经中有“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人,实际上也就是佛。可见,“无修处”即达到了“无修无证”处,也即是修到了成佛的境地。“闻尽声闻”即声闻圆通,也即是修得佛道。据观音自己说,因为听到佛所说声尘之说法而圆通得道,所以观音以声音为圆通得道之最上之法。三千大千世界之众生,是耳根最利之众生,佛以声尘为教体,所以观音也以声音为圆通得道之妙法。可见“闻尽声闻”也就是修得佛道。“终须修到无修处,闻尽声闻始不闻”,这二句意在表明修道的决心,修道贵在有所成就,所以修习佛道最终必须修到成佛的境界,只有修得了佛道,才能修出声尘之境而方始“不闻”。
“莫著妄心销彼我,我心无我亦无君”,此二句是说修道之要在于除去妄心。“妄心”,即妄分别心。《起信论》曰:“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众生之所以产生分别心,是由于不明白真如平等无差别的缘故,因而为无明所驱使,产生美丑善恶的差别妄见。众生如果能销除妄心,那么就不会再区分种种差别了。泯除了种种差别,也就无所谓你我了,所以诗人说:“莫著妄心销彼我。”作为唱和诗,此句乃劝诫对方之词,而“我心无我亦无君”,乃是诗人的自勉。“无我亦无君”,即诗人心中已消除了“彼我”的差别,也就是说诗人自己已除去了“妄心”。而诗人一旦除去妄心,对尘世诸法也便不再去妄加分别,而于心中摄乱入静,达于禅定,静心观照万物,悟解佛道。可见除去了妄心,乃是修证佛道的关键。正因为如此,诗人才劝诫对方“莫著妄心”,并且示意对方自己心中也已达到了“无我无君”,即达到了消除妄心的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