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白居易
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
似彼白莲花,在水不著水。
性真悟泡幻,行洁离尘滓。
修道来几时?身心俱到此。
嗟予牵世网,不得长依止。
离念与碧云,秋来朝夕起。
这是一首五言赠别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至元和五年间。这一时期,诗人虽供奉左拾遗,仕途坦荡,但亦喜交游当时名僧。这也是当时时尚所致。上人,佛教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常被用作对僧人的敬称。此诗即为诗人赠别僧友宣上人所作。
“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似彼白莲花,在水不著水。”这四句先设问,后作答。在诗人眼中,上人“法性清净”(《华严经》),俨然一朵冰清玉洁的白莲花。“莲花”,佛经中常见,如《华严经》:“一切诸法世界,悉如如来坐莲花宝师子之座。”《法华经》也谓:“菩萨目如广大青莲花叶。”诗人以白莲花喻上人,谓上人德行高洁;“在水不著水”,是谓上人无著于物。以莲花设喻,虽十分妥贴,但并不新鲜;但谓之在水不著水,却是诗人的创见。水,是尘世的喻称。这四句看似简朴,却有巧致。一二句自然发问,三四句即近取喻,把上人的德行活脱脱地表现出来。诗人手法圆熟,不露痕迹。
“性真悟泡幻,行洁离尘滓。修道来几时?身心俱到此。”此四句紧承前四句,写上人内有智德外有胜行以及诗人对他的敬羡。性,即“法性”、“自性”,亦即“真如”;行,指僧人的修习和践行。泡幻,语出《金刚般若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诗人先说上人性行真洁,早已参透人生因果,尘世因缘,因此体用全收,圆融无碍,接着由衷赞叹:“修道来几时?身心俱到此。”这两句纯是自诗人内心深处喷薄而出,诗人对上人的性行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又心向往之,就溢于言表跃于纸上了。
“嗟予牵世网,不得长依止。离念与碧云,秋来朝夕起。”止,禅定的另一称谓。因为是赠别,诗人自然难免由叹上人而嗟自己。诗人为世网所牵,尘缘未了,俗念难断,不得长时间止散乱心,专注一境。然而“心绪逢秋一似灰”(《百花亭晚望》),坐禅之念就象那天上的碧云一样,时时泛起。这四句写出了诗人内心“仕”与“隐”、“处”与“出”的矛盾,同时可见“隐”与“出”显然占有上风。这既为述怀,同时暗含诗人对上人的倾慕之情。诗人的“牵”是与上人的“离”相比照而写的,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上人离尘滓的不容易。最后两句以碧云作比喻,巧妙恰切。诗人渴求任运随缘,无滞无碍之念,仅此一个比喻而境界全出。
全诗较长,但结构巧妙。先写上人,由写上人而叹上人,再由叹上人而嗟自己,依着情感的线路一气呵成,使全诗浑然一体。句式也多变,有述句,有问句,有叹句,写尽了自己情感各方面的极致。用比喻也有明喻,有暗喻。所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超越了一般所谓赠别的应酬诗,跻身禅诗佳作之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