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劫风火起烧荒宅,苦海波生荡破船。
力小无因救焚溺,清凉山下且安禅。
这是一首借诗谈禅的题赠诗。唐长庆二年(822年),诗人自长安出任杭州刺史。此诗即为诗人行至江苏南京城西的清凉山时而作。
“劫风火起烧荒宅,苦海波生荡破船。”起首两句,形象地描述了众生在尘世中的遭际——煎熬无依,漂泊无着,劫而无救,苦而无告。这两句诗高度凝练,且又对仗工整,俨如禅师的偈颂,似当头棒喝,发人深省。诗人诵经有年,此时直接以佛教名词入诗,阐发禅经。劫,指世界自生成到毁灭的一个周期,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佛教认为到“坏”劫时,有水、火、风三灾出现,世界归于毁灭。苦,即苦谛。禅经认为人来到这个世间之后,时时处处都充满痛苦,必须安于十恶,忍受三毒及种种烦恼痛苦,才能生存下去。“荒宅”,即《法华经》所说的“众苦焚烧所”。这一意象多次在诗人诗中出现,如“火宅煎熬地”(《自悲》),“欲知火宅焚烧苦”(《赠昙禅师》)。多次写“火宅”,显见诗人对禅经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体认。当时宦官专权,牛李党争,民不聊生。诗人正是处于权力之争的夹缝中,无力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而要求调任杭州的。这两句诗饱含诗人对普通百姓的深厚同情。从“荒”、“破”两字可以看出,诗人对众生痛苦遭劫的态度,并不如《法华经》所云:“汝等莫得乐居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被所烧。”认为由“贪”而起。可见,寓言题僧,言之所寓,不仅禅理,还有现实。
“力小无因救焚溺,清凉山下且安禅。”无因,无由、无从之意。焚溺,分承一二句。这两句写僧人虽不忍众生于水深火热中焚溺,但终因力单法薄,无可奈何,只得于清凉山下,向壁自修。诗人用词大有讲究。一个“救”字,便熔铸了诗人的一片苦心。本来“我佛慈悲,以普度众生为怀”,对于僧人,也该用“度”才是。而诗人用“救”不用“度”,即可看出,此诗名为题僧,实为自况。修禅之意,已暗含其中,一如诗人在《早服云母散》中所言:“身不出家心出家”。而一个“且”字,有“无可无不可”之意,与“安”字一道,写出了诗人“念虑煎于内”(《自在》)的悲怆苦寂之情。透过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僧人(诗人)身坐蒲团,手捋念珠,口颂偈语,而还有一双圆睁的眼睛。
通过此诗凝练讲究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取名居易,表字乐天的诗人,虽饱尝“居大不易”的滋味,并不能轻易地“乐天知命”。即使在写禅诗题僧时仍“唯歌生民病”,仍时刻地忧时伤生。这是此诗在禅诗中显得新颖别致的原因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