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姚合
有相无相身,唯师说始真。
修篁半庭影,清磬几僧邻。
古壁丹青落,虚檐鸟雀驯。
伊余求了义,羸马往来频。
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的诗与贾岛同称,但不象贾岛吟思艰苦、语义瘦峭,而是比较趋于平淡自然,能于“朴直中寓工巧”。这首诗写他路过一位姓钦的僧人的寺院时的所见所感,诗律工整,语言淡雅晓畅,颇能见出他的风格。
首联“有相无相身,唯师说始真”运用禅家语,“相”,指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佛门认为诸法皆空,世界一切都是虚妄空幻的;然而没有参透禅道了悟自觉的人却达不到这种认识,所以作者说,究竟有相无相,只有您这样大彻大悟的高僧才能说清楚它的真义啊。言语间流露出作者的钦慕和敬重,这也是他创作此诗的原因。
中间两联具体描写了寺院的景象,着眼点放在几个富有特色的事物上,生动传神地勾画出一个清幽闲雅、古朴恬淡的佛门世界。
“修篁半庭影,清磬几僧邻。”作者途经寺院,首先映入他的眼帘的是一丛修长青翠的竹子,竹影婆娑,覆盖了半个庭院。竹和竹影,一实一虚,交相辉映,既有幽姿,又有高节,无怪乎名士雅客对它的喜好;偶尔又听到清远朦胧的钟磬声传来,看到三三两两几位悠闲自适的僧人——这种境界,真非尘世所有。
“古壁丹青落,虚檐鸟雀驯。”此时作者与寺院的距离更近,观察得更为清楚了:禅房古壁上的丹青已经开始剥落,显出它浓厚的古色古香;屋檐下的鸟雀好象也受了感化,在清静闲适的禅院里格外驯顺。这两句与上面两句相对应,作者的视点随距离的变化而转移。一为远观一为近观,一为全景一为特写,既有层次,又形象鲜明;寺院在作者笔下情状毕现,读之如临其境。
作者为什么对这禅院如此欣然乐道呢?尾联“伊余求了义,羸马往来频”告诉我们,原来作者对禅家超逸尘俗、圆明清寂的境界早已心向往之,希望能从禅师那儿求得了生死、了哀乐、了悟一切的真如大义,所以他才“羸马往来频”啊。
姚合是位受禅学影响很深的诗人,他特别推崇王维诗所表现的那种“空”、“寂”的禅境,称王维为“诗家射雕手”。他自己也在一首《闲居》诗中写道“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表明他希冀明心见性、皈依佛教的志趣。因此他的诗中常常有禅学思想的流露。
这首诗除其禅趣盎然外,层次分明,圆转自然也是它的佳处。中间两联对仗的精工,表现出姚合五律的功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