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成都僧


唐·李章武

南宗尚许通方便,何处心中更有经。

好去苾葛云水畔,何山松柏不青青。

这是一首赠读经僧的诗,劝这位僧人放下手中的佛经,净心自悟,到自然中去参悟佛法的真谛。诗的第一句先从南宗宗风说起,南宗主张直指心性,不提倡坐禅诵经。但也不一概反对。《景德传灯录》中曾记载了一个故事,门人法达向慧能施礼时,头不至地,问他为什么,答说是心中正在想着《法华经》,六祖于是告诉他:“心悟转《法华》,心迷《法华》转。”法达顿悟,但自此以后并没有停止读经。“何处”则一句扭转,尽管南宗许予方便,但至今世上,更有几个人还在礼佛诵经呢?慧能以后,南宗禅师们,越来越瞧不起佛经了。德山宣鉴的转变就是一个例子。宣鉴年轻时熟习《金刚经》,听说南方禅席颇盛,颇为不平,“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一见龙潭信法师,当下开悟,将经疏义钞一火焚之,走上了呵佛骂祖的道路。

头两句是从反面进行劝导,后面两句则从正面指出一条便捷的悟道法门,云水之畔,头枕苾蒭,可以高卧横眠;高山峻岭上,有松柏青青,松涛阵阵,可以悦目,可以娱耳。云飞水流,碧山青青,皆能自然,不迷失自性,不惑于外物,从这眼前的山水中,不难体会到禅宗的妙义。可见只要扫除“佛”这个魔障,则海阔天空,无拘无束,随意行去,无非菩萨行,自己也就见性成佛了。

短短的四句诗,正反两方面相结合,将自悟成佛的道理讲得很清楚,特别是后两句,用优美的形象和意境来表现禅理,自然而巧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