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上人


唐·许浑

月沈霜已凝,无梦竟寒灯。

寄世何殊客,修身未到僧。

二毛梳上雪,双泪枕前冰。

借问曹溪路,山多路几重。

“上人”就是僧人。《摩诃般若经》说,一心行无尚大智大慧,心不散乱的人谓之上人。《阿含经》则把世间有过能改之人称为上人。我国在东晋以前,多呼僧人为道人。东晋时始有呼僧人为上人者。到唐代则多以上人呼僧人,以示敬意。许浑这首诗则是以世俗人的眼光来看待盈上人,反映了盈上人孤独冷落,辛劳终生而道业难成的渺茫生涯。诗中内容虽未必全虚,但却多出于诗人的想象。

“月沈霜已凝,无梦竟寒灯。”写盈上人处境孤寒。“月沈”、“霜凝”,说明夜色已深,寒气凌厉,白露已凝结为霜花。但此时此刻,盈上人还没有睡去。“无梦竟寒灯”,“寒”字与“霜”字照应,写出了夜的寒意,同时也反映出盈上人生活的寒窘。“竟寒灯”,即夜深不寐,始终以寒灯相伴,寒窘而且孤独。

“寄世何殊客,修身未到僧。”写盈上人学道未果。“寄世”即暂且生活在尘世之上,犹如客人暂且寄宿他乡。佛教讲生死轮回,所以视人生如客居尘世。“修身未到僧”,“僧”字在这里不是一般所谓的和尚,“僧”原是梵语僧伽的略语,译为“和”或“众”。《大智度论》曰,僧伽为比丘多人和合相处。而《行事钞》谓“和合”有二义,一曰事和,二曰理和。“理和”就是证入涅槃真如佛性。因此“修身未到僧”一句说明盈上人修身还没有证入涅槃真如的境界。

“二毛梳上雪,双泪枕前冰。”写盈上人心境愁苦。“二毛”,即头发已经花白,故有“梳上雪”之说。而头白说明盈人年已老大。“双泪枕前冰”,“双泪”表明心境愁苦。盈上人年纪已经老大,处境孤寒,加之其修习佛法还没有证悟真如涅槃,尽弃尘世情累,因而心境悲伤凄苦。而“枕前冰”,一个“冰”字既照应首二句的“霜”字、“寒”字,也说明盈上人内心之痛,流泪之多,以致使泪水打湿了枕头,凝结成冰了。

“借问曹溪路,山多路几重。”写盈上人道途渺茫。“曹溪”,指禅祖六祖慧能大师,这里借以指慧能传法的南华寺。“曹溪路”即修习佛法达于六祖境界的道路。末二句意谓,对于盈上人来说“曹溪路”遥,山多知几重?路远知几千?成道之日实在渺茫难期啊!至此我们可以明白,年纪已高的盈上人,道成无日,处境又是那么孤寒,此情此景,他能够心安理得地入睡吗?对寒灯,处孤寂,渺茫失望之人,能够不双泪簌簌,打湿枕头吗?“借问曹溪路,山多路几重”,诗以问句作结,更使人觉得余味不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