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前往山中拜望自己的一位尘外之交,沿着弯转的小路攀上山顶,在一棵亭亭如盖的松树下,恰恰遇到隐者的弟子,于是,自然引出一番问答:“你的师傅在吗?”“他到山中采药去了。”“到哪个地方去了?”“我也不清楚,反正就在白云弥漫之处。”问答结束,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了。这段细事经诗人的妙手剪裁,有了回味隽永的诗意。
许多的评论家对这首诗剪裁之巧妙,语言之简练都赞不绝口,的确,在短短四句二十个字中,竟把如此周折的几番问答包括进去,而且举重若轻,丝毫不见费心雕琢的破绽。前人认为贾岛的诗以练字练句胜,有警句而无全篇,这一首可是真有些例外了。看来他的推敲并不局限在字句上,在布局谋篇这些大地方也是时有可观的。
这固然是作品的一大妙处。然而不止于此。寻访隐士而不遇,本来是件扫兴煞风景的事,没有什么好写的,偏他别出心裁,将无作有,以虚写实。诗中的隐者虽没有正面出现,通过与童子的对答,隐者那高风亮节,脱洒出尘的形象竟也仿佛可见了。那亭亭如盖的青松,恰如隐者的节操;那舒卷自如的白云,正如隐者的性情。问答中捎带着环境景物,景物映衬着人物,真是奇思妙想!
尚不止于此。整个作品还表现着作者淡泊宁静的心境。诗人对隐者的钦敬是在不经意中自然流露出的,没有特意地去渲染,在访人不遇的情况下,诗人也没有遗憾和惆怅,仍是处之淡然。子猷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深受禅宗影响的贾岛更不会拘执于一见然后满足。李白有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的情形和贾岛这诗差不多,也是访人不遇,但写到最后,李白是“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因为白跑了一趟,而十分懊恼。相比之下,贾岛就平静淡然得多了。对一切都能平静淡然,不生执著,也就是禅的境界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