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大沩和尚


唐·周朴

大沩清复深,万象影沉沉。

有客衣多毳,空门偈胜金。

王侯皆作礼,陆子只来吟。

我问师心处,师言无处心。

大沩和尚,即中唐名僧灵祐,百丈山怀海禅师的法嗣。元和末,随缘至长沙,路过大沩山,因住于此,营同庆寺,四方归化。并开创南宗禅“一枝五花”之一的沩仰宗。

首联先写沩山高深的佛学造诣。清者指其心境清静,不染世尘;深者写其智慧之深,不可窥测。“万象影沈沈”正是对“清复深”的形象注释。由于泯灭我见,道心清净,故世间万象在其深湛的般若智慧观照下,只成了模模糊糊的一片了。

颔联两句,则写其法席之盛,导引之正。无数僧净为证心印而集于大师门下。毳衣,以鸟毛织成的衣服,这里指信奉佛法的僧众。大沩开口示法,弘阐禅旨,一偈一句,皆贵胜黄金。这倒不完全是吹捧,大沩的许多言行都被作为公案,供禅门后学反复参究,一旦参破,即得佛之心印,真是字字珠玑,一语千金。

颈联则写其结缘之广,化泽之众。不仅当地居民僧众奉为神明,一时王公大人也多来礼见。宰相裴休曾往参玄奥,连帅李景让也厚加礼遇,执礼颇恭。“陆子”句则用楚狂接舆典,接舆名陆通,佯狂避世之人,而周朴亦唐末处士,故以自喻。自己也深慕大师之名,前来参谒。由人而我,自然引出尾联两句。

尾联通过自己与禅师的一问一答,深刻地表现了大沩对禅法的体认。自己拜谒禅师,因伸疑惑。禅宗常说“即心即佛”,那么心究竟何在呢?大沩的回答是“心亦无处可寻”。一语截断众流,横扫我见。或说“即心即佛”,或说“非心非佛”,看起来似有矛盾,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不著于物,圆融无滞的立宗之本。明心见性即为成佛,但若执求于此心,同样丧失空灵自性。故大沩随机应化,无非叫人不生执著而已。

诗歌的前六句都是对大沩的称赞,从其悟法之深、法席之盛、受礼之尊等不同角度加以表现。后两句则把自己的亲见亲闻写入诗中,短短两句问答,包含了十分深刻的哲理,大沩过人的般若上智也更具体可感了。前边六句都有些虚,这两句才落到实处。所以尽管前面极尽称赞,相比之下,反是这两句给人的印象更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