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公小轩二首


唐·郑谷

其一

松溪水色绿于松,每到松溪到暮钟。

间得心源只如此,问禅何必向双峰。

其二

旧游前事半埃尘,多向中林结净因。

一念一炉香火里,后身惟愿似师身。

其一是一首顿悟本性的禅诗。它是对向外求玄的否定,亦是对我心即佛的肯定。

在长松环抱的山林之间,一条小溪缓缓流出;小溪的水色在绿松的映衬下,泛出浓浓的绿意,显得那么清澄诱人。这里着意渲染了一种宁静温馨、清幽闲适的意境。故而,作者每每来到“松溪”,总要驻足凝望,瞑思遐想,留恋忘返。正是在对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中,作者如同迷失了自我,将自我的身心融入自然之中,静观默照,返观自身,获得真如:本来清净,不染一尘,从来不失,何用追寻。人又何必为悟得禅心,苦苦向“双峰”参禅呢!(双峰,山名,在湖北黄梅县西北,山有正觉寺,一名四祖寺,相传禅宗四祖道信之道场所在)这里既表现出对自身至高无上的佛性的肯定,也表现出对外在权威偶像的否定,让人亦如当头受棒喝,立地而悟本性。

中国禅宗贵自求不贵他求,重自我解脱轻外力帮助。禅宗六祖慧能曾有一偈:“菩萨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不就是说“我心即佛”、“佛即我心”吗?所以佛与众生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在于自性的觉或迷,因而,人人“发慧之后,一切皆如”,“识心见性,自成佛道”。郑谷此诗,实际上就是禅宗理论的艺术再现。

其二是紧接上诗而发的感喟。既已“间得心源只如此”,了悟“但无妄念,性自清净”,回首往日的生活足迹,自有无尽的追悔。

“旧游前事半埃尘”,即是往日生活的写照:误入尘网,心为物役,争名求利,染污真性。多么可悲的人生一幕呀!现在已“觉今是而昨非”,然而循着真如的导引,踏上成佛之路,又何其艰难,所以要“多向中林结净因”,要将已带野性的本心,拉回到清净的氛围中,否则,它又会误入歧途,就象廓庵禅师《十牛图》之四写得那样:“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因而,要想达到纯和之境,仍需有个艰苦的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除欲,“一念一炉香火里”,这里的“念”就是“念起即觉”,要将一己的顽心、野性,和着缭绕的香烟,任风吹散,人心也终能烟消云散,重归清净,“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十牛图》)。

对往日的追悔愈深,也就表现出对佛的执著愈切,所以郑谷此诗末句,几乎表现出对高僧的顶礼膜拜。虽已了悟禅家真谛,但大有为时已晚的哀叹,只有希冀来世之身,能够象忍公一般,潜心修道,走向佛境,表达出强烈的刻求圣道的决心和一意向佛的意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