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


唐·杜荀鹤

利门名路两何凭,百岁风前短焰灯。

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总输僧。

荀鹤此诗,仿佛行道之人来到十字街头,不辨东西,迷失方向,通身起一个疑团。宋代蔡正孙《诗林广记》称此诗是“造理而有味者”,这“味”,大概就在“疑”上。

那么究竟疑什么呢?

“利门名路两何凭,百岁风前短焰灯”,这开头两句,就表现了对入世之路的“疑”,流露出对人生的迷惘。“人生七十古来稀”,一个人即使能活上一百年,然而在浩翰的宇宙与永恒的时间面前,仍然像“风前之灯”,显得那样短暂而又无常。这个事实,不免让人有些不寒而栗了;更可悲的是,多多少少的人非但不能把握住有限的人生,反而陷落于无限的欲念中,心为物役,沉浮于“名利场”中,你争我夺,勾心斗角;又有多少人到头来只是一幕虚幻——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如此人生,还有什么快意可言呢?也许只能留下无尽的感慨。

入世之路行不通,那么,出世之路又如何呢?

“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总输僧”,这后两句,即表现了对出世之途的“疑”,透露出对求佛的困惑。远离人境,剃度为僧,打坐参禅,希冀成佛,然而,真正淡泊名利,了断尘缘,趋入无喜无忧,无欲无念,禅慧入定的境界,世界之大,能有几人?即便是隐迹山林,刻意修行,面壁十年,一朝顿悟,但比起那些道行超绝的高僧仍是差一大截。言下之意,刻求圣道,对凡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么,孜孜以求,又有什么意义呢?

真是“瞿塘嘈嘈十二滩,世中道路古来难”,处处令人生“疑”。这“疑”就构成了全诗的基调,种种的迷惘和困惑交织而成诗的主旋律。如此看来,荀鹤成了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蔡正孙读罢此诗,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惜乎缁流之不能自觉”,这也可算是荀鹤之疑的一个同调吧!

在一派迷惘和困惑的笼罩下,人究竟该怎么办?在禅师看来,“十字街头,亦无向背”,即是说,有相对差别世界的人,只要抛开这些相对差别,就可达到平等如一的心境。然而,荀鹤并未依此修行,他曾说过:“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何不容真!”看得出他内心有很多的牢骚和不平,可是,救物、求真,这种现实主义的追求,才是荀鹤的最终选择。而这种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和他的“疑”是密不可分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