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


唐·李洞

不羡王公与贵人,唯将云鹤自相亲。

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

这是一首馈赠给僧人的诗,表现了僧人思想与生活等各方面的特点。

“不羡王公与贵人,唯将云鹤自相亲。”佛教僧人把人世当苦海,视人生为“苦”、“空”。生、老、病、死何者非苦,此四苦之外,还有“五苦”、“八苦”、“十苦”等等。而当人生受尽了这些痛苦之后,最终却又归于空无。一般众生的生命历程如此,王公贵人的一生何尝不是这样呢?僧人之所以不羡慕王公贵人,正是因为在“苦”“空”这两个问题面前,王公贵人与一般众生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佛教僧徒并不看重权位与富贵。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不就是抛弃了继承王位的机会,而去一心证悟佛道吗?我国历史上舍弃荣华富贵而乐于为僧者也大有人在。因此可以说“不羡王公与贵人”是僧人思想的一个基本倾向。柳宗元就说过僧人“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这可以说是个极好的概括。而“乐山水”也就是“唯将云鹤自相亲”。那么僧人为何要乐山水呢?佛教认为在山水自然之中环境幽静,宜于修悟佛道。据佛经所言,释加牟尼便是在山中苦修了六年才悟得佛道的。而释迦成道之后,之所以多次强调僧徒应修道于山中,也是出于同一个原因。所以诗人说“唯将云鹤自相亲”。

“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观流水”即进行水观。佛教僧徒有“水观”这一证悟佛道的方法。《楞严经》云:“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见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唐高僧传》也有类似的记载:“法进常於寺后竹林坐水观,家人取柴,见绳床上有好清水。”这首诗中所说的“闲来石上观流水”,便是所谓的“水观”。“欲洗禅衣未有尘”,禅衣无尘,实是双关语,重要的指心中无尘。僧人常居山中,远离车马喧颠,尘土飞扬的环境,因而禅衣上可能的确没有尘土,更重要的是僧人不羡慕王公贵人,足不涉尘世,心中没有尘世上尔虞我诈、蝇蝇苟苟的污浊行为,心灵之上也没有尘土的污染。“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则把僧人那种处世而超世,身置俗外,洁身自好,一尘不染,唯道是尊的清高品格,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