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贯休
百千万亿偈,共他勿交涉。
所以那老人,密传于迦叶。
吾师得此法,不论劫不劫。
去矣不可留,无踪若为蹑。
这是一组哀挽追悼的诗,顺世是佛教对死的别称,随顺世法而示死之义。这一组诗追忆了自己与大师的往还,赞美了大师道法的高深,品性的高洁。
本诗却是先从禅宗立派的宗旨说起。佛祖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众人皆茫然不识其义,唯大迦叶破颜微笑。佛祖于是宣称:“我有无上正法眼,已付诸摩诃迦叶。”这个虚无飘渺却优美动听的传说,成了禅宗传法的根本法则。禅宗主张见性成佛,特别是南宗禅更是一扫早期佛教的繁琐经论,直指心性。所以从禅宗的观点来看,纵有万千亿偈,若非顿悟自性,亦与大道无涉。
一首悼亡诗,却从几千年前的开宗立派说起,似乎扯得太远了。但且看后半首,“吾师得此法,不论劫不劫”,一下便挽回到无相道人身上。无相道人作为一名禅师,对于禅宗的这种无上正法自是谙熟于心。他深信自心即佛,无处可求,所以,早期佛教历劫修行的种种说法,都如痴人如梦,只可对下下人言。应缘而生,应缘而往,但守无心,便是菩提。如今禅师按照这种人生观从容地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在世时即不涉尘劳,死去自然去也无牵挂,来无踪,去亦无影,何处可以追寻禅师的踪迹呢?
一般地说,哀挽诗的感情不免悽侧感伤。但在禅师们看来,生生死死,都应任其自然;若一味贪生怕死,就会迷失自性,也就丧失了佛性。因为持这样一种人生观,贯休这首诗的感情是平和的,他没有痛哭流涕,也没有感叹唏嘘。虽然难免有些追思怀念,但总地说来,是古井无波。也只有做到这点,才算一个合格的禅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