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贯休
其二
非色非空非不空,空中真色不玲珑。
可怜卢大担柴者,拾得骊珠橐籥中。
其三
优钵罗花万劫春,频犁田地绝纤尘。
道吾道者相招好,不是香林采叶人。
贯休和齐已一样,都是晚唐诗名很大的禅僧,吴融序其诗,甚而以为可嗣太白之美,这话显然说得太不着边。但吴融评其诗“多以理胜”,却是说到了点子上。贯休是一个诗僧,集中言法说道之作所在多有,这两首绝句就表现了他对禅理的体认和觉悟。
先看其二。前两句先从禅宗的世界观说起。佛教以为世界万物皆为色相,究其实质,一物无有。故色者,现象也;空者,真实也,“色空”是早期佛教的基本观念。但在南宗禅看来,万境由心而起,万法具在自性中。若能觉悟自性本空之理,以无念心观一切境,善恶是非,无取无舍,即是佛行。如此说来,言色言空,都有些繁琐,而且“起心著净,却生净妄”,立意作佛,却入佛障,非如见性成佛之说易明易行也,故曰“非色非空非不空”。若能以般若智护持清净心,心不著境,则万事万物于我何干,在我眼中自是混沌一片,故曰“空中真色不玲珑”。
后两句则引六祖事,以证禅法之易明易得也。卢大担柴者,指六祖慧能。本姓卢,新州人,曾以卖柴为业。一日卖完柴后,走出客舍,闻听有人诵《金刚经》,慧能一听经语,心即开悟。因问客从何来,客人答说是从黄梅五祖那里来。慧能即舍家投于五祖门下,终得无上正觉,开一方便法门。骊珠,骊龙之珠,世上罕得之珍物。橐籥,吹火之具,类于今日之风箱。这两句诗不仅称扬了六祖的高度觉悟,同时也说明,无上妙法,即在眼前,只要仔细体悟,无须旁寻它求。
再看其三。前两句先赞佛智之光明,禅旨之微妙。优钵罗花,即青黛色花,花叶狭长,有如佛眼,故佛书中常以此花喻佛之光明智慧。此花万劫常开,佛智亦如此花而辉映万古。“频犁”一作“颇梨”,在我们看来,“频犁田地绝纤尘”更能表现禅宗的思想。早期佛教认为,出家修行,才能割断尘缘,得证涅槃妙心。而禅宗却以为,只要自心开悟,随处所在皆能成佛。有的《坛经》版本中,慧能曾对众人颂一法偈,“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思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虽不十分可信,也可约略见出禅宗的世界观。如此说来,只要心不著境,即使是天天耕田犁地,自可身无纤尘。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南宗禅的世界观说得十分透彻。
后两句是对同道者的勉励,与我同道者,可相约前行,共行般若之路,同证菩提之心,而决不能只在禅学的圣殿里走马观花,落得个求禅的虚名而已。香林,清净芳香之林,以指佛家之净妙之境。
六朝时,佛法初入中土,诗歌亦尚粗糙,故多数佛理诗未能处理好言与意、景与理之间的关系。到了唐代,随着禅宗的出现,诗歌艺术技巧的提高,多数禅诗在这些方面都有提高。这两首绝句名为《道情偈》,显然是偈颂类的文字,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抽象、质朴、而少文彩,但贯休这两首绝句不仅寓有深刻的禅理,且能够化抽象为形象,语言浅近明白,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