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尧臣
旧居庐岳寺,新化给孤园。
还享国人供,应无尘事喧。
有来听喻筏,一悟见吹幡。
不忆炉峰下,临溪看饮猿。
这是首赠禅师的作品,表现了琏长老高洁的品性,赞颂了他深湛的佛理禅机。
首联先从长老的踪迹说起,暗写其对佛理的精深。琏上人曾久居于庐山东林,如今展转随缘,来到十方寺内。庐山自晋代以来,已成为我国佛教的名山,自古至今,佛风久煽不息。长老久居其地,青山秀水荡涤其胸,高僧大德多所接触,佛法妙义故得深闻,则其对佛学之造诣可以想见一斑了。给孤园,也称祗树给孤独园,或叫祗园,古中印度摩揭陀罗国舍卫城的长者给孤独购置,佛尝于其地为众说法,这里即借指十方寺,隐指其对佛理的彻悟,直应颈联说法之景。
颔联描写琏长老如今的生活情景。一句写其受遇之重。长老声名远播,四海向风,如今被召致京师,以备顾问,受国人之供奉,朝廷之礼遇。一句写其环境之净。深居寺中,悟法参禅,没有琐事的缠绕,没有人世的尘劳,心地清静,超然自得。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落笔,注目处仍在其高度觉悟。
颈联写其说法的情景,正面写其对禅理的彻悟。喻筏,佛教常以筏喻法,借法觉悟如同借筏渡河,河既渡则筏当舍。法亦如是,不可执著,觉悟之后,亦当舍法而自在。无数的僧众远道而来听其说法,长老转演妙义,如天雨花,使人妄情顿去,真义顿了,悟得了见性成佛之理。“吹幡”用六祖慧能典。有僧辩风幡之义,或曰风动,或曰幡动,或曰因缘和合故动,慧能则一句喝住,风幡不动,皆因人心自动。这个故事最为突出地表现了禅宗的世界观。琏长老能使人刹那间明于此理,觉世界本空,全由心幻,则其对禅理觉悟之深,于此可见了。
最后两句以诗人的推测作结。在闲暇的生活中,长老该不会想到居住庐山时的情景吧?香炉峰下,溪水清清,青山秀水,远离尘世,鸟飞于林,猿饮于水,万物皆从容自得。那净土般的境界,真让人神往啊。回应开首,自然收合。
整首诗层次历落分明,结构完整。记其踪迹,写其居住生活、说法情景,递次而来,每一层都紧扣着长老彻悟的佛法和高远的心地。经过这层层的拓展,这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充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