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阿。
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
这是一首咏歌移栽兰花的诗,但其中也有盛赞佛法的寓意。
“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阿。”“幽兰”即兰花,俗称草兰。兰花香气浓郁,故诗人说“幽兰有佳气”。“閟山阿”,指兰花被隔绝于世。诗的首二句,一说兰花质性美好,花香四溢;一说兰花隔绝山中,长期不为世人所知。通过这两句诗的铺垫,为下文写幽兰一朝为人发现,倍加珍视,移入名都大邑之中,受到人们的垂青作好了准备。
“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阿兰若”,指菩提道场,后来成了寺院的通称。“乾闼婆”,乃佛经中所说的城市名,这里借以指一般都市。诗的后二句写兰花的嘉遇,幽兰原处山中,虽有芳质,无人了解。但正因为兰花天质秀异,终究会有美遇。果然,她的芳姿美质被发现后,便将其从僻静的寺院中,小心翼翼地移入城中,洒水封泥,精心培护。昔日幽僻的兰花,终于有了欣赏的知音。
实际上,这首诗不光是单单咏歌朱朝议移栽法云寺的兰花一事,而是以兰花喻佛法。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相比,佛法自有其独到之处。恩格斯就曾经赞美过佛教中的“辩证思维”,宋代学者也大都承认佛法“自有高妙处”。然而佛法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常常是:开始总是不被认识,不被接受,这就如兰花久处深山,不为世人所知一样。但是,历史也有一条规律,凡是姿质美好者,就终会为社会、为人群所欣赏所爱护。佛法也是这样。一般文人开始总是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开始,而对佛教却较陌生。但是,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特别是到唐宋时代,知识分子鲜有不与佛教密切相关者。谢灵运、王维、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等等,这些文学大家莫不热心佛法,誓志皈依,而一般文人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就连以反佛出名的大文学家韩愈、欧阳修,也与佛教僧徒多次往来。这种现象多么像幽兰一样,一旦被人发现便珍爱不已,移来城中,培植护卫。诗人正是有感于此,才借咏兰花以寄意,表现了对佛法的悦慕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