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


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筑室于钟山的半山腰中。此诗之“北山”即指钟山。诗中意在表现闲适的情趣,虽未明言禅悟之理,却寓禅趣于其中。

前两句状写景物,后两句描述行为。

首句先点出地点,次句点出时间。北山把它无边的绿色输送给陂塘,于是横陂也似乎涨高了许多,无论是在直的堑沟还是回折的塘岸,全都是现出一片绿滢滢的景象,山光与水色融合为一,使人难于分辨。况且,诗人此时也无意分辨何者为山何者为水,甚而至于物我不分,物我两忘,自己已经溶化在大自然之中了。故而才会“坐久”、“归迟”。为什么会“坐久”呢?因为在“细数落花”;为什么会“归迟”呢?原因是“缓寻芳草”。然而,落花无数,何能数得清?芳草遍地,又何必去寻找?原来,作者这全是下意识的行为,也就是所谓“无心”之举。只有一种心灵的虚明澄净,而无外部尘俗的各种纷扰。正是在这种境界里,他才久坐而忘归,淡漠了时间观念。禅宗认为,一切皆是虚妄的,唯有清净的“心”才是真实的,所以只有不假思索的“本心之举”才会“一切举动施为,语默啼笑,尽是佛慧”。此诗的“细数落花”、“缓寻芳草”正是下意识的“本心之动”,正是契合禅宗的举动施为。

前人对“细数落花”二句多有评论。因为王维的一首诗中有“坐久落花多”的句子,有人便说王安石的《北山》诗有蹈袭之嫌。其实,王安石只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会而已。当然,也许当时正好王维的诗句出现在脑子里,便被他下意识地化入自己诗中。他只是自由自在地抒写自己胸中的闲适情趣而已,一切皆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全篇字字句句皆出于自得。《三山老人语录》云:“欧公‘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过溪桥’,与荆公‘细数落花’诗联,皆状闲适,而王为工。”王荆公诗之所以显得工巧,主要在于自然天成,妙手偶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