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上天竺辩才师


宋·苏轼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杭州天竺灵山寺的海月法师慧辩和辩才法师元净,是苏轼通判杭州期间结识的两名禅僧。

诗的前十句状写辩才法师超群脱俗的像貌及受信男信女们礼遇的情形。以“如鹳鹄”形容其身体瘦长,以“照山谷”形容其碧眼炯炯有神,都非常生动传神。如此一位得道名僧,世人一见便会产生清凉之感而洗尽诸种烦恼。正因为这样,整个杭州城中的男男女女,都争先恐后地拜谒乞福。“白足”即僧人,此指辩才法师。

诗的后十句先讲述了辩才法师为诗人的儿子苏迨摩顶之事。苏辙于《辩才塔碑》中也提及此事:“予兄子瞻中子迨,生三年不能行,请师为落发摩顶,祝之。不数月,能行如他儿。”接着,诗人以赞叹的口气讲到了辩才的不拘一格的生活方式。佛教禅宗认为:我心即佛。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佛性,“本心”是至高无上的。因而,禅师们便追求那种适意的生活情趣和自我精神解脱的人生哲学,力求摆脱包括佛教的清规戒律在内的一切外在羁绊,任性而动,不拘细行。这种情形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现了一股“狂禅”之风,并影响到士大夫阶层。苏轼在此诗中说:“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承辩才为其子摩顶而使其由“不知行”而变得“起走趁奔鹿”,说由此悟出佛教的戒律不在于束缚人的言行,它的妙用而在于令人摆脱一切羁束,使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既然如此,那么就随心所欲,任性而动吧,又何必说张法华佯装疯傻去吃鱼肉呢?张法华,为北宋汴京开宝寺一俗姓张的禅僧,他好诵《法华经》,人呼之为“张法华”。他平日里言语散乱,不谨细行,不顾戒律,喜吃鱼肉,故也被呼为“疯法华”。此诗结尾四句讲的虽是天竺辩才的生活方式,其实也表明了作者本人对于禅宗的理解和对于人生的认识。那就是,他并不是把禅宗当作迷信,而是将禅宗作为一种适意的人生哲学来看待的,他要求摆脱世间诸多羁绊,追求一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理想境界。这也是苏轼倾心禅宗的根本原因。

诗为赠人而作,表达的却是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它的主旨全在结尾四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