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焦山纶长老壁


宋·苏轼

法师住焦山,而实末尝住。

我来辄问法,法师了无语。

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

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屦。

譬如长鬣人,不以长为苦。

一旦或人问,每睡安所措。

归来被上下,一夜无著处。

展转遂达晨,意欲尽镊去。

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

持此问法师,法师一笑许。

这是苏轼借谈禅而写的一首诙谐幽默的诗,正如其《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一样,乃所谓“借禅以为诙”的作品,写得极富有风趣。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

首先,诗人对焦山纶长老住焦山一事,说其“而实未尝住”。为什么说“住”却“未住”呢?这里有禅宗看问题的辩证法。佛教禅宗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为变动不居的,因而对一切人、事、物、理皆不可执著。恰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即以“住焦山”一事而言,住此与住彼,曾住与未曾住,二者是不存在差别的。禅宗主张,应对于诸如此类的现象皆不存于心,把它们都忘得干干净净,甚至于自己是否存在或者存在于何处,也不必去关心它。只有这样物我双亡,身心皆空,才算是进入了禅的无差别境界,才会超脱世间一切烦恼。

接下去四句“我来辄问法,法师了无语。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佛法本为禅僧身体力行的法则,然而要问这个法是什么,却难以用语言来表述,因而纶长老便不发一语。在禅宗历史上,禅僧向法师请教“佛法大意”的事不计其数,可是几乎没有一位法师能用语言做出明晰的回答。《五灯会元》卷三就记载有一件事。著名的南岳怀让禅师参悟八年才忽然体悟到佛法是什么,便向六祖惠能汇报说:“某甲有个会处。”可是,当惠能问他体会到了什么时,他却回答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就是说,佛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言文字对于解释佛法是无能为力的。佛法是什么,这只能靠人的心灵去感受、去领悟。

诗人用“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屦”打比方,说明佛法也同这种现象一样,无须解释,它本来就是如此。帽子本来就该往头上戴而不该套到脚上,鞋子本来就该往脚上穿而不该安到头上去,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难道还用说明吗?诗人的比方该是多么显近明白而富有风趣!

“譬如”以下八句用一个长鬣人作譬喻,更加生动,更加风趣,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一种透脱的理解,同时也阐明了禅宗力图追求内心清净的道理。长须人对他的长须原本是不以为意的,这长须对他本人也无任何妨害。然而一旦有人把它当作问题提出来,这便使长须人对此有了自觉,反倒使他不知所措了,就连睡觉也难于成眠,他总考虑该如何安置这些长须。这本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人们是没有必要考虑其所以然的。这个比喻是为了阐明禅宗的一种宗趣,那就是自然。禅宗认为,本心自然,一切皆从本心出发,不可执著于外物的存在与得失,要追求一种超旷的精神状态。这种为人处世之道正是苏轼所倾心向往的。

诗人说:“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诗中对人生的这种理解,确是深得禅机的。而且,运用浅显恰切的譬喻,阐明深刻的人生哲理,使全诗不仅不显得枯涩,反而情趣盎然。这类诗与一般僧人的偈语、语录完全不同,既有诗情又富有理趣。因而,赵次公注曰:“此篇,先生用小说一段故事,截以为诗,而意最高妙。”他的方外之交参寥子曾说过:“东坡牙颊间别有一副炉鞲。”也主要是指这类随机应发、善于譬喻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