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宋·苏轼

大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我在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揭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千禾黍满,宝钗耕出馀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据本诗题目大略可知,苏轼于元祐六年(1091)知颍州期间,曾与州判赵德麟共同主持浚治颍州西湖的工程,可是,尚未竣工时苏轼便调离颍州,到扬州做知州。第二年三月十六日,颍州西湖的治湖工程完成,赵德麟写诗向苏轼报告。苏轼曾写了三首次韵之作,此为第一首。诗中以佛教和老庄思想发表议论,抒发感慨,文笔潇洒自如。

诗人自注云:因赵德麟“来诗云(颍)与杭争雄”,故诗的前四句便对杭州与颍州高下之论进行答复说:太山和秋毫两者都是无穷的,都无大小巨细之别。为什么呢?因为大小巨细只是相对而言的,事物在相互对比中才能见出大小。又说,依照佛家的看法,大千世界无边无际,可是它不过起灭于一尘之中罢了。既然如此,杭州与颍州两处的西湖又焉能分出雌雄呢?这里,诗人以道家齐物论的观点和佛家大乘空观、诸法性空、万法平等的思想看待颍州与杭州,表现出立足点之高远与胸襟之开阔旷达。作者原在杭州,后至颍州,今在扬州。在他看来,何处皆无差异,无须执著于一端。因为所有这些人、地、事,皆不过是一真法界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其地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热爱它,建设它,治理它。以如此达观的态度看待人生,也就会泯灭胸中的荣辱得失,总能保持不忮不躁的冲和的精神状态。

“我在钱塘”以下六句,便回忆当年在杭州治理西湖之事。杭州西湖曾被菰葑弥漫其上,苏轼主持挖掘葑泥,筑成长堤,是为“苏堤”,堤上架起“映波”、“锁澜”、“望山”、“压堤”、“束浦”、“跨虹”六座桥,湖水变得清澈碧绿。诗人说:我在杭州拓出西湖荡漾的绿波,士女们成群结队欢游于大堤之上。“士女争昌丰”是化用民歌。乐府《大堤曲》有“大堤诸儿女,花艳惊郎目”的句子;《诗经·郑风·丰》中有“子之丰兮……子之昌兮”的诗句。诗人将以上两首民歌的句子融成新语汇,形容年轻女郎出游时兴高采烈的情形,颇富于创新精神。接着,形容“老葑”如苍云被席卷一空,二十五万丈的湖面碧波粼粼。

“朅来”六句转写到颍州西湖。诗人说:因来到颍州,不可复到杭州,故借你赵德麟的“月斧”修理颍州西湖这轮明月吧!斧斤修月本为《酉阳杂俎》之典,比喻湖水为月轮,想象颇奇特。诗人夸耀说:此处虽不见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却换成了“十顷玻璃风”。

最后四句,再转写扬州。诗人自注曰:“德麟见约,来扬寄居,亦有意求扬悴。”扬州虽无西湖,却有雷塘,故以之为歌咏对象。当年,隋炀帝曾携宫娥经常游扬州,而此时塘水已干涸,长满禾黍,变成民田。所以诗中说,隋炀帝的宫娥,遗失于雷塘中的宝钗都被耕出来了。这是对扬州不兴修水利表示感叹。所以最后两句说:你明年来扬州吊古,伴我于秋夜哀吟吧!

全篇以水利之事为话题,由杭州写到颍州,又由颍州写到扬州。诗中有叙事,有描写,有议论,笔势腾挪飞动,尤以开端之议论最富于哲理意味,显示出作者超旷、洒脱的思想性格特点,这与佛教禅宗的影响有着很大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