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不愁春尽絮随风,但喜丹砂入颊红。
流落天涯先有谶,摩挲金狄会当同。
蘧蘧未必都非梦,了了方知不落空。
莫把存亡悲六客,已将地狱等天宫。
此诗前有序云:“余旧有赠元素词云:天涯同是伤流落。元素以为今日之先兆,且悲当时六客之存亡。六客盖张子野、刘孝叔、陈令举、李公择及元素与余也。”元素,姓杨名绘。苏轼熙宁四年(1071)通判杭州,至熙宁七年将赴密州太守任时,杨元素来杭州任太守。苏轼于席上作《醉落魄》词,其中有“天涯同是伤流落”的句子。其后,苏轼由密州移守徐州,再移守湖州,并于元丰二年遭到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其思想意识迅速向佛教禅宗靠拢。此诗大约作于乌台诗案后贬居黄州期间,表达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首联由春意阑珊而生发出人生感叹。柳絮随风飘去,春色已离开人间,怎能使人不产生惜春情绪?然而诗人却说“不愁”。时光如梭,青春年华渐渐逝去,双颊只因服食丹砂而变成红色,这本来是令人感伤之事,然而诗人却说“但喜”,可知“不愁”与“但喜”二语确乎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襟怀。
“流落天涯先有谶”一句,意与诗序相合。诗人数年间几度迁徙与遭贬谪,杨元素也于熙宁十年由礼部郎中贬为荆南节度副使,不处理公事。因而,杨元素才以为苏轼前所作词中的“天涯同是伤流落”之句乃为“今日之先兆”,诗人自己也说此语确乎应验了。“摩挲金狄会当同”一句,表现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汉晋春秋》载:曹魏迁长安铜人,铜人为之下泣。李贺曾以此事为题材,写《金铜仙人辞汉歌》,表现出“宗臣去国之思”。金狄,即铜人。苏轼在此用此典,言己与杨元素“宗臣去国之思”当是一致的。
颈联对人生发出更为深沉的感慨。蘧蘧,用《庄子》语意。《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谕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这里单抽出“蘧蘧”一词代指惊醒。全句是说,虽是醒着,但未必就不是一场梦。这分明是“人生如梦”思想的另一种说法。对句化用佛经语汇。“了了”语出《五灯会元》卷一《西天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尊者说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又,《传灯录》载:越州慧海禅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空设坐主执滞,岂不落空?”诗中言“了了方知不落空”意谓对世事了然于心之后,方才知道它并非如经论所讲的那样。
尾联奉劝杨元素不要为“六客”之存亡而感伤。在作者写此诗时,“六客”中已有张子野、刘孝叔、陈令举三人逝世,故而诗的尾联中劝慰友人说,生死存亡并不值得存于心中,即便地狱也与天宫视为等同如一。禅宗的云门宗有“三句”,其一曰“函盖乾坤”。文偃颂曰:“乾坤并万象,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现,头头总不伤。”《圆觉经》也言地狱天堂俱为净土,二者等无有二。诗人借佛教语言来展示自己开朗豁达的襟怀,充分显示出其超越常人的思想境界,而这种思想境界的形成,自然与佛教禅宗的影响有着重要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