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普慈寺后千竿竹,醉里曾看碧玉椽,
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久参白足知禅味,苦厌黄公聒尽眠。
惟有两珠红百叶,晚来犹得向人妍。
“普慈”乃建康一寺名,作者自注普慈长老名为志诚。此诗当为作者于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诗以翠竹起兴;“普慈寺后千竿竹,醉里曾看碧玉椽。”这里,寺后长着葱茏茂密的千竿翠竹,富于盎然的生机。当年来此,曾于醉中观赏过,它们玲珑剔透,逼人喜爱,宛如一排排碧玉雕镂的长椽。这种景物描写,意在表现寺院环境幽雅清净。
颔联“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二句由景物而及人事。由于政治失意,虽步入仕途不久,便对官场产生了厌倦心理,故自称“倦客”。竹如“碧玉椽”,人则“行老矣”,人与我已形成了对照;对句再进一步以高僧与诗人自己对照。普慈长老远离凡尘,见到诗人造访,“一笑故依然”。一为“行老矣”,一为“故依然”。这里,以“一笑”二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了二人友情的真挚;又以“故依然”三字描绘出高僧淡泊自适的神态。清人纪昀评此联诗曰:“文句极其自然,无宋人文句之野气。”是为中肯之语。
颈联“久参白足知禅味,苦厌黄公聒昼眠”二句进而写入寺参禅,渲染寺院幽清的气氛。世事之烦扰令人倦怠,此时来到佛门清净之地,诗人百忧俱释,形神俱泰。“白足”即指僧人志诚老长。“知禅味”,《维摩诘经·方便品》曰:(维摩诘)“虽为白衣,奉行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黄公”,指黄鹂鸟。此联前句写僧人,后句写诗人自己。僧人长时间地参禅,渐渐地领略到了禅味;而诗人却悠闲自得地于寺中昼眠,恼人的黄鹂啼鸣声搅扰了甜美的酣梦。此处以僧人静默参禅表现寺院幽静,并用鸟啼加以反衬,烘托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尾联“惟有两珠红百叶,晚来犹得向人妍”就进一步显示出寺院的景物逗人喜爱,寺院清幽恬静的环境令人留恋忘返。这里一尘不染,远离尘世,除静默参禅的僧人外,只有青青翠竹、两株红百叶和“黄公”。身处此间,自可消尽人世间的种种烦恼。
诗以景兴起,又以景结情,中间叙事也自然而然。全诗语言清新隽美,淡而有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