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苏轼与金山寺住持了元佛印斗机锋之事,曾载于《五灯会元》等书。其大意是讲苏轼一日便服进入佛印方丈,佛印云:“此间无端明坐处。”苏轼戏之曰:“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床。”佛印云:“老僧有一转语,若答得,即与四大为禅床,若答不得,则留下所系玉带,以镇山门。”轼许之,即解腰间玉带置案上,曰:“请师问。”佛印云:“老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端明欲何处坐?”轼拟议未即答,佛印急呼侍者云:“收此玉带,永镇山门!”轼笑而与之。佛印遂取衲裙相报,因赋二绝句,轼次韵答之。这就是此诗的来由。
首句“病骨难堪玉带围”从玉带写起。为何要将玉带施与佛印,诗人不言是因为自己与僧人斗机锋而败北了,而说这条玉带围在腰间,一副病弱的身子骨,实在难于忍受,因而索性将它施与元长老吧。由于笃信佛教禅宗,因而将身上玉带舍施寺院,在一般人看来,确乎是非同寻常之举,而苏轼却如此做了,这既说明他对佛教禅宗感情之至诚,也说明他对官职并不看重。玉带,为宋时官员身份的标志,而苏轼却说系于腰间,“病骨难堪”,可以想见他视功名官爵为人生之羁绊的精神境界。
次句“钝根仍落箭锋机”言自己尚缺乏悟性,故与元长老斗机锋失利。”“钝根”,佛教以木喻人性曰“根”,根性有利有钝,根性迟钝者谓之“钝根”。《法华经》曰:“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箭锋机”,如箭一般的机锋。佛教禅宗比喻那种迅捷锐利、不落迹象、含意深刻的语句为“机锋”。杨亿《景德传灯录序》曰:“机缘交激,若拄于箭锋,智藏发光,旁资于鞭影。”这一句是自谦,是对元长老的赞扬,言对方根性锋利,自己根性迟钝,所以在斗机锋时自己的“钝根”便落于对方“箭锋”一般锐利的机智语句之下。这是讲施玉带与元长老的直接原因。
后二句言元长老以衲裙相酬之事。本来,无论是作者施玉带还是元长老酬衲裙,都是意在表示二人的友谊,可是诗人却借题发挥,说自己是因病骨难忍玉带束缚,故施与对方;又说对方是要让自己“乞食歌姬院”,故施衲裙。郑文宝《南唐近事》云:韩熙载为北方人,初为南唐宰相。后主李煜即位后,对北人颇为疑忌。韩熙载为了避祸,便放荡不羁,买歌妓数百人,荒湛为乐,所授月俸,尽被诸姬分去。他自己便身穿破衣,背负筐箧,让门生执板挽着他,随房向诸姬乞食。诗人此处以貌似自嘲的玩笑语,讲元长老施旧衲衣的用意。用南唐韩熙载的典故,用意是深刻的。联系熙宁年间的北宋政局,作者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而自请放外任,其做法不也与韩熙载为避祸而佯狂乞食颇为相似吗?他的同题第二首诗,也与“佯狂”的唐代万回和尚自喻,其用意与此诗是一致的。
通过一件日常生活小事抒发人生感慨,这正是禅宗领悟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奥秘的途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