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宝觉


宋·苏轼

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更万山。

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

苏轼的禅诗,无论以禅入诗,或以禅喻诗,专为言禅者少。而多是以禅缘情,借禅抒怀,追求意象之外的情趣和禅理之外的意境。不拘泥于一格,灵动洒脱,这首《次韵答宝觉》便是如此。

诗以“芒鞋”“竹杖”“布行缠”这样一组颇具典型特征的服饰装具意象开头,首先刻划出一个身著粗布袈裟、足蹬草鞋、腿裹绑带、手持竹杖瓦钵、弃绝尘缘的苦行僧形象。这是对佛教东适以来,出便云游四境觅佛拜祖,入则守戒入定一心苦修的僧众形象的概括。“遮莫千山更万山”更表现了这些佛家虔诚的信徒为超度解脱,寻到“真如”,入西方“净界”,无论千辛万苦,跋涉千山万水,苦求苦觅百折不挠的精神。诗人如此极尽刻划其意却是弦外有音,苦行僧千山万水的形象描画皆是比喻,其中不仅含有求佛艰难无见尽期的客观评述之意,更蕴藉了诗人对这种苦修苦觅所持的否定态度和讥讽之意。禅宗六祖慧能告诫众僧“佛是自性”、“离性无别佛”,切莫向身外他求。得道与否不在苦修,而在能否明见心性,去迷顿悟,见心即佛。《鹤林玉露》载一尼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便正是禅宗境界。相反则苦修苦觅仍是邪魔,皆入旁门,于苦得苦,终无归宿。诗人的针刺既是指那不识佛性的苦行僧,又何尝不是对那些挣扎于世间苦海,忙碌于功名利禄,仰慕于富贵显达的芸芸众生的蔑视,这些苦行僧的形象与那些穷理执著,走在人生险恶之途而迷痴不悟的“行者”有何不同?诗人已是饱经此难深有体验,遂以己之所悟化作禅家“机锋”,入诗鞭挞,“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犹如当头棒喝,直斥心地。山石本来无脚,自是不知还有路滑,更没有行路维艰的忧虑。这两句诗深含禅机,既与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境相合,又与后期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苦”(《景德传灯录》)的思想相通。佛性非物,何处寻觅?有求即苦,终是求佛,失佛;求祖,离祖;求道,迷道,“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御选语录》)全在一个“心”迷。况万类之中,个个是佛,何劳千山万岭穷究苦觅?上至佛法,下至厕孔,黄花石头无非虚空幻相,本无区别。天地悠悠,人生苦短,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尽万相,比山石不如。这一顿机锋棒喝,劈头盖脑,莫名其妙,其旨却在使人启迪猛省。现实人生多少人感叹行路之难而吟唱悲歌,又有多少人痴心求取功名爵禄,在仕途险径上打滑堕谷,身败名裂?由此便不难体味诗人意象创造中所包孕的丰厚现实内涵。这首诗以两组意象鲜明对比,“苦行僧”于庄重严肃中透出荒唐可悲,“石头无脚”则于诙谐荒诞中蕴含深沉的感悟和人生体验,不仅凑成盎然诗情禅趣,也充分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淡泊自持、旷达洒脱的心态和人生态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