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灵隐,因次韵答之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灵隐,因次韵答之


宋·苏轼

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

我与世疏宜独往,君缘诗好不容攀。

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

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

宋熙宁六年(1074),苏轼官场失意外补杭州已然两年。江南山清水秀,杭州美景于曲径通幽之中消去心中块垒郁气乃自然之事。无怪周邠闻得东坡“飘然单乘,独出南屏”,便以“穷幽览胜,真得物外自适之趣”赋诗寄之,邀游灵隐,此常人之理,苏轼并非不知,但特定的心境氛围却使他作出了非常理的反应,故作了这首诗应答。诗中只字未提及两年前的政治风云以及给诗人留下的创痛,但是贯注诗中的那种欲得解脱,寻觅禅意,了悟人生真谛的复杂矛盾情感,却又显示了失意的阴影对其心灵所构成的压抑难平。诗题标出“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看似平淡,实已内含针锋。病中之游已非乐事,寻谒佛寺长老更非“穷幽览胜”可同语。“独”则不仅是对“单乘”的客观交代,恰是诗人此游心境的写照:孤寂凋零,与“自适之趣”形相不同已然可见。

诗首句紧扣诗题,“卧”承“病中”,示不适之躯而入南山,其因在“闻长老”。而“卧”“闻”“入”三个动词连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置病体不顾,闻之即动的心切,而且暗示出“病”乃身心交疾,心中郁积犹甚之意。诗人急切奔赴禅寺求谒长老,寻指点迷津、解脱身心交苦之方才是真目的。但诗人并不明言,且接着笔锋一转,自病榻之上直接跨越到佛寺禅院之中。意象流转,其越过的恰是入山所见的自然美景山水草木,更见诗人无心览胜的特别用意。禅院里一派清净之象,这并不为奇。佛寺历来为清净去处,日日扫洒亦是僧众日常功课。然所奇者却是这净慈寺的清净竟非人力所为,乃“清风”净扫!其实这是诗人之喻,“清风”即无尘之风,这里指禅师长老修成并传授给诗人的“自性本清净”的虚空禅心,若大佛舍的清净之象也即诗人从中感悟到的脱出尘世污秽的清净心象。入此妙境,百忧消释,心向神往,不禁发愿:疏离尘世,独隐山林,遁入空门。但这在禅宗看来却又落俗套生妄念,得道实不在出世逃避。如诗乃尘间事并非不好,若移心于诗,执著强攀,则妄障丛生,是为邪魔。佛非外寻追觅得来,唯在能否了然本心,不离自性,见性即佛,这才是禅宗清净心的最高境界。诗人尘世迷途身心交患,入山寻师以度。悟道却在自心中往来解惑,终从“自度”中出。身心焕然,自性清净,顿悟真谛。所以诗的后半部分格调为之一变。“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乐事日减为世人不愿,但诗人心性了悟,昔日之乐乃虚妄之事,毫无意义。明知日减却无哀怨。因为佛道清净不为尘染的“高人”之“日闲”才真是“难得”。“寓世身如梦,安闲日似年”(《广爱寺见三学演师》)。“闲”非无所事事,而是心态自由无所迷障的超然境界。以此“闲”应对彼之“乐”,方为真乐。尾联以问句形式收束,恰与首联照应。诗自无问而入,实为有问寻觅;尾联则从有问而出,实是无问而问。“欲问”“觅心地”成了无问无觅,自心见性,即心即佛,何需欲问外觅?“何处”“无还”成了自心是佛地归宿,以清净之心对待世间万事万物,何处不是佛地,何地不能超然?诗人侧卧病榻心境晦暗的形态一转,终为豁然领悟,天然自乐,充满生趣的神态所取代。

这首诗写了苏轼参禅悟道的心理过程,构思巧妙。既融禅理,又保持了苏轼诗作的艺术风格,充满诗禅情趣。意味幽深且折射出诗人的现实感受和生活境遇,内涵十分丰富。在诗歌艺术上也有可借鉴的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