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观音妙智力,应感随缘度。
芝师访东坡,宁辞万里步。
道艺妙相契,十年同去住。
行穷半世间,又欲浮杯渡。
我愿焚囊钵,不作陈俗具。
会取却归时,只是而今路。
这是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诗。身处逆境中的苏东坡,善于以佛老思想自为宽解,诗中咏唱了与芝上人的友谊,也抒发了对佛法的倾心向慕之情。
首四句写芝上人万里相访,以佛道化人,情谊深厚。“观音妙智力,应感随缘度。”观音菩萨敏于感应,随时随地应广大众生之愿,现身救助受苦受难者。《法华经·普门品》曰:“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而芝上人不辞万里跋涉,从北方来到惠州,以佛法化导东坡,这好似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一样应感随缘,令人感慰。这既写出了东坡与芝上人情谊的深厚,也反映了东坡对芝上人的感激之情。
中间四句写与芝上人道艺契合,十载往还。东坡贬黄州期间,芝上人就已去过黄州,看望东坡了。那时东坡正在处境与精神两相困苦之中,思想转向佛法。芝上人向东坡耳提面命,传授佛法;两人还切蹉诗艺,相处十分欢洽。后来东坡守扬州,芝上人再次相访,互有诗篇赠答。这次东坡远贬岭南,芝上人第三次登门来访,万里跋涉,不辞辛劳,以佛法化解东坡胸中的苦厄,使东坡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安慰。“道艺相契合,十载同去住”,是对两人相互交游,道艺相投的深情厚谊的高度概括。而今,东坡又要送芝上人前往隐静游历,难免有依依不舍之情。这就自然生出结尾四句。
后四句写自己的心愿。东坡与芝上人乃是在患难中交往的,道艺相契,十载交游,情深谊厚,因而芝上人一旦离去,使东坡产生无限依恋之情,因而愿意焚烧书囊,不再作俯仰随俗的姿态。所以诗人决心在芝上人游历隐静归来时,便追随芝上人踏上新的人生之途。“会取却归时,只是而今路”二句反映了东坡处身逆境时对佛法的倾心向慕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东坡与芝上人友情的深厚。东坡在黄州时已发誓,要“洗心归佛祖”,晚年一再遭贬,窜逐岭南,仕途绝望,他这时倾心向往出世,归依佛法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