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
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
这首诗作于苏轼贬官黄州的第二年。当时孔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提点江浙铸钱。孔氏好佛法,在其官舍中建有一座道庵。苏轼的弟弟子由有《孔平仲著作江州官舍小庵》一诗加以咏歌。苏轼此诗乃次子由诗韵而作,展示了诗人贬官黄州时期倾慕佛法的急切心态,和对孔氏的友好态度。
首二句写诗人欲学佛法的急切心情。“安心法”用禅宗二祖慧可参见祖师达摩的典故。慧可见达摩,诉说自己学习佛法不得要领,一颗浮动的“心”为尘世所扰,总是难以安静下来。达摩听后,命慧可将心拿来。慧可说“心”没办法拿来。达摩顺势说道:心既不能拿来,便是无心可安,这就是为你所作的“安心”之法。“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两句诗写出了苏轼贬官黄州时期,所到之处第一要事便是参拜寺庵,向人学习佛法以便平静内心。苏轼少有大志,青年时期一度春风得意,连登科第,深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帝的赏识。王安石变法开始后,苏轼出京外任,已有失意之感;乌台诗案更使他倍受打击,险些丧命,出狱后贬官黄州,身等罪人。所有这一切怎能使他那颗本来充满激情壮怀、后又倍受打击的心平静下来呢?因此,他所到之处便参谒寺院,每逢友人便谈论佛法,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使自己那颗剧烈跳动的心平静下来,灰冷下来。所以诗的首联真实地反映了东坡当时倾慕佛法的心态。
“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卢子”指燕人卢敖。“若士”乃古之仙人。据《神仙传》记载,卢敖至蒙谷山,遇见仙人若士,表示愿意相从升仙。若士自己腾空而去,卢敖为之茫然。“盖公”乃西汉时齐地的隐士,曹参为齐相,盖公往见曹参,献黄老道术治齐,曹参礼遇之,齐地大治。“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是说自己原本不欲成为仙人,而欲学习佛法,孔平仲既建有佛庵,自己当然应该主动前往拜访,问取学习佛法的心得体会。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美玉三火”,相传良玉经火,三日不热。“枯桑八蚕”,是说江南一年蚕茧可以八熟,故称八蚕。蚕茧八熟,需要大量的桑叶,衰枯的桑树是难以支撑的。这两句诗以良玉枯桑为喻,称道孔平仲仕途顺随,感叹自己坎坷困顿。
尾联“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大江一味”,是用《华严经》的典故,意思说众水皆同一味,因随器物而形体不同。孔平仲居官江州,苏轼贬谪黄州,虽相隔在两地,但喝的是同一条长江中的甘美的清水,因而思想感情也是相连的。它日若前往拜访,定能融洽相处,谈佛论道,以慰平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