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远
徐翁活计天真,年老无喜无嗔。
参取面前桑树,乾坤不出一尘。
这首题壁诗赞美了徐四翁的努力进道精神,以及对佛理的通晓无碍。
“徐翁活计天真,年老无喜无嗔。”“活计”,本指谋生手段,这里借以指徐翁经常要做的事情——研炼佛理。“天真”,即佛理,因理非造作,故曰“天真”。“喜”,佛教所要排除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之一。“嗔”,佛教所谓的“贪”、“嗔”、“痴”等三毒之一。这两句诗可以说再现了徐翁努力追求佛家真理,天天研炼探讨,时时思索琢磨的精神,以及其所达到的泯灭“七情”、清除“三毒”的佛法境界。
“参取面前桑树,乾坤不出一尘。”上面二句概括介绍了徐翁学道的精神,及其修炼佛法达到的境界,但是给人的感觉比较空泛。这两句则进一步通过参悟前面的具体事物——桑树,来表现其所达到佛理境界。佛教认为,万法虽然千差万别,彼此互殊,但其理一如,即整个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其本体实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所谓的“真如法性”。因此,如果能参透一种事物的道理,也便能懂得各种事物的道理。《华严经》五十一曰:“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悉然。”《古尊宿语录·黄檗语录》云:“见一事,见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见一道,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以上这些说法,把一与多的关系讲得十分明白。“参取面前桑树,乾坤不出一尘”,表现徐翁已经参透了面前桑树所体现的佛法,因此,也就明白了整乾坤的佛法。
所以这首诗实际上塑造了一个孜孜求道的徐四翁的形象,展现了他所达到的参透大千乾坤所包含的佛理的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