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张嵲
丧归荆楚痛遗民,修好行人继入秦。
不待金仙来震旦,君王已解等冤亲。
这首诗是诗人因读《史记·楚世家》有感而作。诗中感叹楚君忘怀国耻、对秦苟和的失策,其意则在于借古讽今,表示对南宋王朝不图恢复、与金议和做法的不满。诗中对最高统治者以佛教“冤亲相等”的态度相待民族敌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诗的前两句“丧归荆楚痛遗民,修好行人继入秦”,是讲楚国历史。战国后期,楚怀王入秦,为秦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秦归其丧于楚。这就是诗人所说的“丧归荆楚”。怀王归葬的事,引起楚人极大的悲愤,“如丧亲戚”,发誓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便是诗中“痛遗民”之意。可是,顷襄王继位以后,却忘记父死客乡的奇耻大辱,在怀王死后不久便与秦人媾和,多次派使臣赴秦作友好交往,他本人也几次与秦昭王进行和谈。这便是诗中所说的“修好行人继入秦”。“修好”,重归和好。“行人”,使者。开头这两句以精炼的诗笔高度概括了战国后期楚国的三十多年历史。
后两句说:“不待金仙来震旦,君王已解等冤亲。”“金仙”指释迦如来佛。“震旦”为中国的梵语音译。“君王”指楚顷襄王。“等冤亲”为佛教用语,意为泯灭是非观念。《华严经》曰:“愿一切众生,于冤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五灯会元》:“佛家慈悲,冤亲相等。”这两句是讽刺顷襄王,战国当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国,可他这位君王却已预先懂得了“冤亲相等”的道理。
全诗字字句句皆言楚事,然而其用意却完全在于讽刺现实。诗人认为,佛教“等冤亲”的平等观念是用以解脱个人烦恼的,而用它来处理民族矛盾,因而忘记国耻,则是荒谬而令人愤慨的。“靖康之难”与当年楚国遭秦欺辱的史实极其相似。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北去,一去不返。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宋徽宗死于金人的五国城,后归葬南方。这种情况也与楚怀王客死于秦而后归丧于楚的历史事实极为相似。而宋高宗却不恤国难,不雪国耻,反而与金人议和,多次派使臣入金修好。正如张孝祥在一首《六州歌头》中所说:“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
此诗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南宋最高统治者屈膝事敌的做法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佛教教义作了全新的理解,也可谓深得“活法”之三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