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汪若楫
万木惊愁各自残,声扶砌诉新寒。
西风不是吹黄落,要放青山与客看。
这是一首饶有禅家机锋的秋兴诗。秋来草木凋残,一片肃杀,文人骚客感物起兴,悲愁难遣,“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自宋玉《九辩》喟叹“秋之为气也”以后,历代咏秋之作多以悲秋伤怀为主旨。迨至有宋一代,禅学公案的影响日深,诗人受其影响,好为翻案之语。如永嘉四灵中赵师秀、徐玑的秋兴诗,赞美秋天的萧散洒脱,由悲秋变为颂秋。赵师秀《数日》诗云:“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徐玑《秋行》诗云:“红叶枯梨一两株,修然秋思满山居。诗怀自叹多尘土,不似秋来木叶疏。”汪若楫生于宋末,其诗亦受四灵影响,这首绝句较之赵、徐之作,虽有似曾相识之感,但仔细品味之后,可知其理趣远过于赵徐之作。
“万木惊秋各自残,声扶砌诉新寒。”
:通蛩(qióng),即蟋蟀。扶砌:沿着台阶。诉:泣诉,啼叫。这两句以写景为主,透过诗人的见闻,抓住了秋天的特征。秋风瑟瑟,草木凋残,蟋蟀怕冷,迎风哀鸣,其鸣声沿着台阶飞进屋子,像是对人哭泣,诉说着秋天的肃杀。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象,诗人显然对草木、蟋蟀的软弱无力持同情态度。如果诗人不用逆接法改变诗的格调的话,很可能依旧写成悲秋伤怀的泛泛之作。
无门慧开的《禅宗无门关》(四三)曰:“首山和尚拈竹篦示众云:‘汝等诸人,若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汝诸人且道:唤作什么?’”悲秋是秋兴诗传统的主题,从之则触,反之则背,虽说颂秋也是可以写得好的,但秋之萧杀凋残确是人们难以忘怀的事实。背触之间,诗人如何处置呢?“西风不是吹黄落,要放青山与客看。”西风,即秋风。黄落,指被秋风吹落的枯枝败叶。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禅家执中而不拘于中的学说,直接揭示秋风吹落草木,让青山露出本来面目一任世人欣赏评说,借此奉劝世人莫要为草木的凋伤而悲愁,同时又不要对秋风之肃爽加以颂扬,看事物虽不背离“背”“触”二边,又不拘泥于二边,执中而不拘中,犹如禅家所谓“以无性故,不在内外,中间亦无”(慧远《维摩义记》),最后达到既悟其有,又悟其无的至境。
古印度有一禅者希瓦曾经说过:“思维知与不知,有与没有。而后离开你可能执着的两边。”(《中道》三六)诗人这首秋兴绝句,跳出了悲秋的旧套又非翻案文章,显然是禅悟所带来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