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净
落落空门子,心空法亦空。
肩横楖𣗖杖,南北与西东。
这是一首送别诗。“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佛教将人分别四类:粗人、浊人、中间人、上人。《摩诃般若经》以为,上人就是一心行无尚大智大慧,心不散乱之人。《阿含经》则把世间有过能改之人称为上人。我国在东晋以前多呼僧人为道人,东晋时始有呼僧人为上人者。至唐宋时期,则多以上人呼僧徒,以示敬意。这首送别之诗赞美了宣上人高深的道行,表现了一个不辞辛苦,四方云游传法的高僧形象。
“落落空门子,心空法亦空。”此二句赞美宣上人的风范和道行。“落落”,这里有高逸不凡之意。“空门子”即佛门子弟。“心空法亦空”,即我空、法空,亦叫人空、法空,合称“二空”。《唯识论》一曰:“由执我、法,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一般人执我,法为实有,名为“二障”。“二障”不易破除。而宣上人气宇不凡,超出俗表,且道行清胜,在佛法的修行上已达到了“二空”的境界。既然宣上人已除去我障、法障,那么红尘之上已无所留存于心,进而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一意贪求了。而这种无所求之心,在禅宗看来即是“佛心”了。所以诗的首二句是对宣上人的高度赞美。
“肩横柳𣗖杖,南北与西东。”此二句赞美宣上人云游四方,宏扬大法。“楖𣗖”,木名,可以用来制作手杖。此两句意思紧承上两句而来,说宣上人既然已经达到了“二空”的境界,可谓之自己先觉。然而还有一个传扬大法,以使他人觉悟,共同归于佛法的任务,即以先觉觉后觉,以达到众生尽皆觉悟。为此宣上人不辞辛劳,肩横一条柳𣗖木制作的柱杖,云游四方,积极宏法,以尽使众生觉悟的神圣职责。“南北与西东”,即遍于四方之意。所以后二句诗与前二句一起,完整地塑造了一个殷勤精进,自觉而且觉他的高僧形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