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许谦
胆瓶容七尺,恍惚事非真。
至道元无相,法身那有尘。
击牙知是妄,题木即为神。
此老如堪起,予言试一询。
诗题称作“戏题”,诗人以调侃语气探讨佛家的虚空、无相的理论。浴瓶,原注为玻璃瓶。
诗人抓住法师的浴瓶提出一系列疑问,法师浴于瓶中,此事如幻非真,因为得道高僧无相无念无宗,法身哪有尘埃呢?击牙为妄,题木为神的高僧怎么会如此呢?这是诗人对虚空观念的进一步探讨。《坛经》以为:“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既然无相,当然也就不存在尘的问题了。其实在这里强调的无相、性体清净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境界,而不是客观的物质实体,执著于实体物相,本身就无法虚静。六祖慧能的偈言: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对事物物相的否定。明代僧人德清说的很好,“所谓空,非绝无之空,正若俗语旁若无人,岂旁真无人邪?”(《憨山梦游全集》卷一)明确地解释了空是一种内心体验。庞居士拜访马祖时有则公案说的很好,他问马祖,如水无筋无骨,怎能承受万斛之舟。马祖告诉他:“这里无水无舟,说什么筋骨。”马祖否认了水、舟,这里什么也没有,空无一物,有什么承受不了呢?两人探讨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因果关系,而是内心的感受,如果执著于实相,那就离佛越来越远了。
佛家强调虚空并不是完全从观念出发,也时常从物象入手,由真悟空,在物象中悟透禅理。庞蕴居士拜访药山和尚,在院子里看到满天飞雪,不禁感慨万端:“好雪,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五灯会元》卷四),不落别处就是说落到应该落的地方,世上万物皆有它应该生存落脚的地方。这里完全从生活物象出发,悟透玄机。
总之,禅宗讲究从平常生活琐事顿悟佛法,不执著于形式,而诗人在此执著于实相去探讨虚空,难免有很多不可解之处,可是诗人即称戏题,显然明白禅宗的奥妙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