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日夕佳为义上人赋

日夕佳为义上人赋


元·龚

朝来常见山,不暇为山计。

日夕山最佳,山僧此时睡。

牛羊久下来,飞鸟泊林际。

寄语陶渊明,是真即非意。

“为义上人赋”,就是为义上人写诗,而诗的内容是“日夕佳”,即“山气日夕佳”,也就是山中傍晚的美好景色。全诗八句,四句一层,可分作前后二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交待为义上人赋诗的原因。首句“朝来常见山”,说明义上人不但有机会见山,而且常常早晨可以看到山。既然如此,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为义上人赋写此诗,刻画傍晚的山景呢?“不暇为山计”、“山僧此时睡”二句作了回答。原来义上人虽然是早晨常常可以看到山景,却因种种原因没有闲暇之时,无法为早晨山间美景的欣赏谋划安排,以致于朝朝见山而不知山景如何的秀美。早晨如此,到了傍晚时分,是一天中山景最美好最诱人的时候,此时义上人能够欣赏山景,也挺不错,而且古来确实有不少人欣赏乃至以诗文赞美黄昏山中的美景。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一个,还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名句。然而正是这种傍晚时分,义上人却早已酣甜地沉睡过去了。由上可见,义上人自朝至暮,虽身处山中却根本没有欣赏过山间的美景。正因为如此,诗人才特地为义上人赋写此诗,描绘山景,以补缺憾。

后四句为第二层,赋写山景并匡正陶说。“牛羊久下来,飞鸟泊林际。”这两句具体赋写“山气日夕佳”的美景。诗人将《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与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种诗境拈来,巧妙地融铸汇合在一首诗内,展现了一幅傍晚时分,夕阳衔山,星散于山腰间的牛羊慢慢走下山来,归向农家院落;而山下觅食的鸟儿,却结伴飞回山中,亭宿在林间,嘁喳欢唱的动人画面。

“寄语陶渊明,是真即非意。”这两句由日夕的山景,联想到陶渊明的议论,翻了陶潜诗中“真意”二字的诗案。陶氏所谓的“真意”,一般解释为“自然之趣”。这当然是不错的。陶渊明信仰道教,道家思想对他影响也很深。庄子曰:“真者,所以受之于天,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庄子的“真”,也就是自然。其实在老庄及道家那里,“天”、“道”、“无”与“自然”等很多时候是一个概念。但是,在佛教看来“真”与“意”是根本不同的。《俱舍论》曰:“思量故名意。”而万法之本性离虚妄而真实故曰“真”。《俱舍论》还说:“了别故名识。”可见“真”与“意”是不同的两个佛教概念。因此,诗人特地告诉陶渊明,既然由日夕山景中领略出自然之“真”,那就不能再属于“意”的范畴了。这里诗人的用心是很明确的,一方面为义上人描绘“日夕佳”的山景,另一方面还特地为义上人指明若对景悟理,不能再像陶潜那样涵浑,连“真”与“意”都分不清。其实,陶潜的“真意”与诗人这里所说的“是真即非意”各有其理,诗人的“是真即非意”不过是佛家的概念。而佛教在思辨与析理方面比之道家,要缜密精细得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