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珙
林木长新叶,绕屋清阴多。
深草没尘迹,隔山听樵歌。
自耕还自种,侧笠披青蓑。
好雨及时来,活我新栽禾。
游目周宇宙,物物皆消磨。
既善解空理,不乐还如何。
此诗写善解空理、超然脱俗的居士生活。“超然”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是难以用笔墨描绘的,历代诗人、画家往往着眼于诗意象的选择、色彩的勾勒、情感的倾注,以自然的天然之趣写淡泊之情,正所谓:“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至道也。”(张耒《柯山集》卷四十)。
前四句写居士生活的环境。蓊蓊郁郁的树木透出嫩绿,环绕房屋,清凉宜人;向远看去,碧草茂盛一望无际,遮断了通往远处的道路;远山苍苍,时而传来樵夫的歌声。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感受到宁静,它远离尘世,没有红尘中的名利追求,没有世态的冷暖。“没”字用的恰到好处,它湮没了一切尘缘。唐代高僧寒山子的“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山居杂诗》)诗句,颇能为此意境作注,这里虽没幽松,但樵夫自由自在的悠闲歌声不是同样能写出这份清静吗?外在环境必然影响居士的内在心态,紧接四句,笔锋一转,自然转入内心世界的表达。自耕自种,头顶竹笠,身披蓑衣,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息事宁人,没有任何奢望。但愿好雨及时来临,浇灌新栽的禾苗。这幅田园风光透出生活的平静,是作者内心的体验,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不像一般的禅家所追求的那种“静”,单纯地追逐“静”,静反而不可得。正像神会禅师所说的,“声闻修空住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卷一)最后四句点出“静”的原因。环视宇宙万物,都是有生有灭的,既然知道这些道理,为什么不乐呢?看来“乐”是心内的平静,是禅家所追求的境界自性清静。只有自性清静才能“惠如日,智如月,智惠常明”。六祖慧能成名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万物本来没有什么“实相”,怎么能有尘呢?万物皆空,何必自寻烦恼呢?
这首禅诗注重“空”理的解释,从清阴、深草、樵歌、田居生活中信手拈来,不加雕饰,在大自然中追逐“淡漠的”空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