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行
咫尺栖身地,宽如选佛场。
须知九千界,元不离禅床。
所谓“禅窝”,从全诗来看指的就是“禅床”。禅床也叫禅榻,即习禅者所坐的凳子。这首诗通过咏“禅窝”,形象地说明了万法之性,其理一也。
“咫尺栖身地,宽如选佛场。”“栖身地”指“禅床”。僧徒坐禅,长年累月不离禅榻,故称其为“栖身地”。“咫尺”,极言禅床之小,但这里所言的“小”,仅就其形制而言。禅床仅得容身,故其形制显得太小了。然而,在佛法修习者的眼中,禅床不但不少,而是很大,大得如选佛场的规模一般。“选佛场”,即佛门开堂设戒的地方。《传灯录》记载,丹霞和尚将应举,途中遇一禅客。客曰:“选官何如选佛。”丹霞曰:“选佛当往何处?”客曰:“江西马大师出世,此选佛场也。”可见“选佛场”就是佛家开堂设戒,度徒传法之地。诗人说禅床形制虽小,但却与整个壮观雄伟的寺院一样广大。为什么呢?因为僧人入寺院修习佛法,其真实的修道之处是在禅榻之上,所以禅榻看上去虽小,其实并不小。
“须知三千界,元不离禅床。”这两句进一步从禅理上说明,禅床不但不少,而且连着整个大千世界,因为在禅床之上可以参透万法的真如实性,也就是大千世界的本性。俗谚所谓“大千本是一禅床”,道理就在于此。诗中所谓的“九千界”,实际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不说“三千”,而说“九千界”,意在形容世界的广大。在禅宗看来,“道虚空,无内外,法性自尔。虚空无中间,法性自尔。”说得再具体一点便是:“举着一理,一切理皆然。见一事,见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见一道,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性水。又见一切法,即知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尘国土,不出我之一念。若然,说什么内与外。若蜜性甜,一切蜜皆然,不可者个蜜甜,余的苦也。”(《古尊宿语录·黄檗禅师语录》)这就讲得很清楚明白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从理性相通这一角度来说的。比如说水和蜜吧,水性本湿,蜜性本甜,一滴水与一切水,一滴蜜与一切蜜,性皆湿,皆甜。推而广之,参透了一微尘真空妙有的实性,十方世界,山河大地,乃至“九千界”世界,其本性已皆被参透。所谓“万法一如”,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综上之意,不就是诗人所说的“须知九千界,元不离禅床”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